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两阶段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桥梁损伤识别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桥梁结构损伤识别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概述 | 第11-12页 |
1.2.2 结构健康监测 | 第12-13页 |
1.2.3 结构损伤识别的发展 | 第13页 |
1.2.4 损伤识别方法的分类 | 第13-15页 |
1.2.5 基于静力响应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6 基于动力响应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1.2.7 基于生物群智能算法损伤识别的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结构损伤识别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20页 |
2 桥梁结构损伤识别方法与理论简介 | 第20-27页 |
2.1 前言 | 第20页 |
2.2 基于结构静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页 |
2.3 基于结构动力响应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0-24页 |
2.3.1 基于结构模态柔度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1-22页 |
2.3.2 基于结构模态曲率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2-23页 |
2.3.3 改进模态柔度差曲率 | 第23-24页 |
2.4 基于智能算法的结构损伤识别方法 | 第24-26页 |
2.4.1 人工神经网络 | 第24页 |
2.4.2 遗传算法 | 第24-25页 |
2.4.3 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25页 |
2.4.4 人工鱼群算法 | 第25-2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模态柔度矩阵的桥梁结构损伤方法对比分析 | 第27-49页 |
3.1 前言 | 第27页 |
3.2 梁桥的损伤模型分析 | 第27-48页 |
3.2.1 简支梁的损伤分析 | 第27-35页 |
3.2.2 连续梁桥的损伤分析 | 第35-45页 |
3.2.3 考虑噪声十扰下的损伤分析 | 第45-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损伤识别 | 第49-60页 |
4.1 前言 | 第49页 |
4.2 结构损伤识别的数值模型 | 第49-50页 |
4.3 人工鱼群算法参数定义及行为描述 | 第50-51页 |
4.4 算法的参数分析 | 第51-52页 |
4.5 人工鱼群算法在ANSYS软件中的应用 | 第52页 |
4.6 算法程序编制的难点 | 第52-54页 |
4.7 算法的流程步骤 | 第54页 |
4.8 数值模拟分析 | 第54-58页 |
4.8.1 鱼群算法的参数设置 | 第54-55页 |
4.8.2 结构模型及损伤工况 | 第55-56页 |
4.8.3 损伤识别结果及分析 | 第56-58页 |
4.9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5 基于人工鱼群算法的钢析架桥两阶段损伤识别 | 第60-73页 |
5.1 前言 | 第60页 |
5.2 桥梁结构两阶段损伤识别法的流程步骤 | 第60-61页 |
5.3 钢桁架桥的损伤模型分析 | 第61-71页 |
5.3.1 钢桁架桥模型概况 | 第61-62页 |
5.3.2 钢桁架桥模型的损伤工况 | 第62-64页 |
5.3.3 损伤结果分析 | 第64-7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6.1 结论 | 第73-74页 |
6.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附录 | 第80-92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