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等离子体物理学论文

射频鞘层中尘埃粒子的运动过程及尘埃晶格形成机理的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尘埃等离子体的存在第14-16页
        1.1.1 星际空间中的尘埃等离子体——星际介质第14页
        1.1.2 行星的尘埃环第14-15页
        1.1.3 彗星尾第15页
        1.1.4 地球大气层中的尘埃等离子体第15页
        1.1.5 实验室中的尘埃等离子体第15-16页
    1.2 尘埃等离子体的研究第16-27页
        1.2.1 尘埃等离子体的早期研究第16页
        1.2.2 尘埃等离子体研究的分水岭第16-19页
        1.2.3 尘埃等离子体的研究近况第19-27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编排第27-29页
第二章 射频等离子体鞘层第29-52页
    2.1 射频等离子体鞘层研究进展第29-31页
    2.2 一维碰撞射频鞘层模型第31-35页
        2.2.1 基本模型第31-32页
        2.2.2 边界条件及鞘层等效回路模型第32-33页
        2.2.3 结果与讨论第33-35页
    2.3 二维射频碰撞鞘层模型第35-46页
        2.3.1 基本模型第35-36页
        2.3.2 初始及边界条件第36-38页
        2.3.3 数值模拟第38-39页
        2.3.4 结果与讨论第39-46页
    2.4 二维磁化射频碰撞鞘层模型第46-51页
        2.4.1 基本模型第46-47页
        2.4.2 结果与讨论第47-51页
    2.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三章 单个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充电、受力及运动第52-77页
    3.1 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充电第52-54页
    3.2 尘埃颗粒在鞘层中的受力第54-58页
        3.2.1 重力第54页
        3.2.2 鞘层电场力第54页
        3.2.3 离子拖拽力第54-58页
        3.2.4 中性气体拖拽力第58页
    3.3 单个尘埃粒子在射频鞘层中的非线性共振第58-76页
        3.3.1 背景介绍第58-60页
        3.3.2 基本模型第60-62页
        3.3.3 结果与讨论第62-76页
    3.4 本章小结第76-77页
第四章 尘埃晶格的形成第77-116页
    4.1 强耦合(尘埃)等离子体背景介绍第77-82页
    4.2 射频鞘层中二维尘埃晶格的形成第82-89页
        4.2.1 基本理论第83-84页
        4.2.2 结果与讨论第84-88页
        4.2.3 二维尘埃晶格的形成小结第88-89页
    4.3 尾流效应与三维尘埃晶格的形成第89-114页
        4.3.1 均匀等离子体流中的尾流效应第91-102页
        4.3.2 鞘层非均匀性对尾流效应的影响第102-108页
        4.3.3 尾流对两个竖直排列的尘埃粒子的作用第108-114页
    4.4 本章小结第114-116页
第五章 二维尘埃晶格在磁场作用下的旋转第116-128页
    5.1 背景介绍第116-119页
    5.2 基本模型第119-120页
    5.3 结果及讨论第120-126页
    5.4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六章 二维尘埃晶格中激光诱导马赫锥的理论研究第128-148页
    6.1 背景介绍第128-132页
    6.2 基本模型第132-136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36-147页
        6.3.1 当v‖F_L时第137-142页
        6.3.2当v⊥F_L时第142-147页
    6.4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七章 入射带电粒子与二维尘埃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第148-164页
    7.1 背景介绍第148-150页
    7.2 入射粒子与二维弱耦合尘埃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第150-155页
        7.2.1 基本理论第150-152页
        7.2.2 结果讨论第152-155页
    7.3 入射粒子与二维强耦合尘埃等离子体的相互作用第155-163页
        7.3.1 基本模型第156-159页
        7.3.2 结果讨论第159-163页
    7.4 本章小结第163-16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第164-167页
    8.1 本文主要结论第164-165页
    8.2 展望第165-167页
参考文献第167-17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74-176页
创新点摘要第176-177页
致谢第177-178页
附录A 库仑结晶的布朗运动法模拟第178-179页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第179页

论文共1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基因工程抗菌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下一篇:2-亚胺基-噻(噁)唑啉作为受体的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光谱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