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2.3 文献评述 | 第19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0-22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22-26页 |
2.1 低碳城市的内涵与特征 | 第22-24页 |
2.1.1 低碳城市的内涵 | 第22页 |
2.1.2 与低碳经济、生态城市的辨析 | 第22-23页 |
2.1.3 低碳城市的特征 | 第23-24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4页 |
2.2.2 生态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循环经济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山西省低碳城市发展现状 | 第26-34页 |
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29页 |
3.1.1 社会发展状况 | 第26页 |
3.1.2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6-29页 |
3.2 碳排放状况 | 第29-30页 |
3.3 能源消费状况 | 第30-34页 |
第4章 山西省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34-54页 |
4.1 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方法 | 第34页 |
4.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4-35页 |
4.3 各指标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 第35-37页 |
4.3.1 低碳经济指标 | 第35-36页 |
4.3.2 低碳社会指标 | 第36页 |
4.3.3 低碳能源指标 | 第36页 |
4.3.4 低碳环境指标 | 第36-37页 |
4.4 山西省各地市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37-53页 |
4.4.1 山西省各地市2010年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37-44页 |
4.4.2 山西省各地市2015年低碳城市发展水平评价 | 第44-52页 |
4.4.3 对比分析 | 第52-53页 |
4.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山西省低碳城市空间格局分析 | 第54-64页 |
5.1 低碳城市评价指数的空间分布 | 第54-57页 |
5.2 低碳城市因子聚类分析 | 第57-61页 |
5.3 低碳城市空间相关性分析 | 第61-63页 |
5.4 小结 | 第63-64页 |
第6章 山西省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64-68页 |
6.1 产业转型升级有待提升 | 第64页 |
6.2 能源结构亟需调整 | 第64-65页 |
6.2.1 低能耗能源使用比例较少 | 第65页 |
6.2.2 能源设备产能过剩 | 第65页 |
6.3 交通系统结构有待完善 | 第65页 |
6.4 低碳技术创新有待突破 | 第65-66页 |
6.5 低碳城市群空间规划亟待研究 | 第66-67页 |
6.5.1 各地市之间低碳发展失衡 | 第66-67页 |
6.5.2 低碳城市水平较低,发展进程缓慢 | 第67页 |
6.6 低碳意识薄弱,缺乏宣传力度 | 第67-68页 |
第7章 山西省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68-74页 |
7.1 宏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68-71页 |
7.1.1 以城市圈带动低碳发展 | 第68页 |
7.1.2 以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低碳城市建设 | 第68-69页 |
7.1.3 城市能源低碳化改造 | 第69-70页 |
7.1.4 城市交通低碳化改造 | 第70-71页 |
7.1.5 发展低碳技术,提升低碳研发和创新能力 | 第71页 |
7.2 微观层面的对策建议 | 第71-72页 |
7.2.1 建设低碳社区 | 第71-72页 |
7.2.2 提升全民低碳意识,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 第72页 |
7.3 因地制宜,加快各地市低碳城市建设 | 第72-74页 |
7.3.1 社会发展主导型城市低碳建设 | 第72-73页 |
7.3.2 居民主导型城市低碳建设 | 第73页 |
7.3.3 低城镇化主导型城市低碳建设 | 第73-74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1. 结论 | 第74页 |
2. 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