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 甘薯起源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第12页 |
2. 甘薯茎线虫病病源简介及为害现状 | 第12-14页 |
·甘薯茎线虫病病源 | 第13页 |
·甘薯茎线虫病为害现状 | 第13-14页 |
3 甘薯茎线虫病发病因素分析 | 第14页 |
·种薯种苗带病 | 第14页 |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会使病害加重 | 第14页 |
·农民的农业科学知识技能较少 | 第14页 |
·防治药剂及技术缺乏 | 第14页 |
4 甘薯茎线虫病的防治措施 | 第14-17页 |
·加强检疫 | 第14-15页 |
·农业生产上的措施 | 第15-17页 |
·建立无病留种基地 | 第15页 |
·选育无病壮苗 | 第15页 |
·轮作倒茬种植 | 第15页 |
·加强栽培管理,提高甘薯自身的抗病能力 | 第15-16页 |
·土壤处理 | 第16页 |
·选用抗病品种 | 第16-17页 |
5 甘薯抗病育种 | 第17-18页 |
·常规育种研究 | 第17-18页 |
·分子育种 | 第18页 |
6 分子标记介绍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18-24页 |
·SSR分子标记介绍 | 第18-19页 |
·SRAP分子标记介绍 | 第19-20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遗传图谱的建立 | 第20页 |
·基因定位 | 第20-21页 |
·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第21页 |
·品种间遗传关系分析 | 第21-22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MAS) | 第22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甘薯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我国甘薯育种现状 | 第22-23页 |
·甘薯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23页 |
·甘薯聚类分析和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23-24页 |
·聚类分析 | 第23-24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24页 |
7 抗病基因同源序列(RGA) | 第24-26页 |
·植物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应用 | 第25-26页 |
·定位和克隆R基因 | 第25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5页 |
·种质资源多样性研究 | 第25-26页 |
·甘薯中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 第26页 |
8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甘薯抗茎线虫病亲本的SRAP-RGA分析 | 第28-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6页 |
·植物材料 | 第29-30页 |
·甘薯总DNA的提取 | 第30-31页 |
·SRAP-RGA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1-32页 |
·SRAP-RGA技术的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32-33页 |
·6%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 第33-34页 |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实验所用试剂、溶液配方及仪器 | 第34-36页 |
·实验用试剂 | 第34-35页 |
·溶液及培养基配方 | 第35-36页 |
·实验仪器 | 第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甘薯总DNA提取结果 | 第36-37页 |
·SRAP-RGA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 | 第37-39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39页 |
·SRAP-RGA扩增产物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39-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甘薯种质资源间的抗茎线虫病遗传多样性 | 第40-41页 |
·SRAP和RGA分子标记技术可有效地应用于甘薯抗茎线虫病遗传多样性研究 | 第41-42页 |
第三章 甘薯抗茎线虫病SSR体系的优化及引物筛选 | 第42-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6页 |
·植物材料 | 第42页 |
·甘薯总DNA提取 | 第42-43页 |
·SSR-PCR体系优化 | 第43页 |
·SSR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43页 |
·SSR引物筛选 | 第43-44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检测 | 第44页 |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 第44-46页 |
·实验所用试剂 | 第44-45页 |
·溶液配方 | 第45-46页 |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3页 |
1 结论与讨论 | 第50-51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质量对SRAP-RGA和SSR标记实验的影响 | 第50页 |
·PCR反应对SRAP-RGA和SSR标记实验的影响 | 第50页 |
·SRAP-RGA标记技术在甘薯种质资源抗病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可行性及聚类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SSR-PCR标记技术为甘薯的后续育种研究奠定基础 | 第51页 |
2 展望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