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3页 |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意义 | 第7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7-10页 |
1.2.1 沉积学研究现状 | 第7-8页 |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 第8-9页 |
1.2.3 油田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9-10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的方法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1-12页 |
1.5 主要成果 | 第12-13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3-20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3-14页 |
2.2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4-17页 |
2.3 构造背景 | 第17-20页 |
2.3.1 拉张断陷阶段 | 第17-19页 |
2.3.2 挤压隆升阶段 | 第19页 |
2.3.3 坳陷阶段及挤压隆升演化阶段 | 第19-20页 |
第3章 层序地层研究 | 第20-41页 |
3.1 层序划分的方法 | 第20-22页 |
3.2 层序界面的识别 | 第22-24页 |
3.2.1 野外露头及岩芯中的层序界面特征和识别标志 | 第22页 |
3.2.2 测井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22-24页 |
3.2.3 地震层序界面特征及识别标志 | 第24页 |
3.3 研究区白杨河组层序地层的划分方案 | 第24-31页 |
3.4 白杨河组层序地层对比剖面 | 第31-38页 |
3.5 白杨河组地层分布特征 | 第38-41页 |
第4章 沉积相的类型 | 第41-56页 |
4.1 沉积相标志 | 第41-47页 |
4.1.1 岩石的颜色、类型 | 第41-42页 |
4.1.2 沉积结构特征 | 第42-43页 |
4.1.3 沉积构造特征 | 第43-46页 |
4.1.4 古生物标志 | 第46页 |
4.1.5 测井相标志 | 第46-47页 |
4.2 沉积相类型 | 第47-56页 |
4.2.1 冲积扇 | 第48-50页 |
4.2.2 辫状河 | 第50-52页 |
4.2.3 辫状河三角洲 | 第52-53页 |
4.2.4 湖泊相 | 第53-56页 |
第5章 沉积相带及砂体的展布规律 | 第56-62页 |
5.1 E3b12沉积 相带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56页 |
5.2 E3b14沉积 相带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56-57页 |
5.3 E3b2沉积 相带及砂岩展布 | 第57-61页 |
5.4 K层沉 积相带及砂体展布规律 | 第61-6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