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9-10页 |
1.1.1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广泛应用 | 第9页 |
1.1.2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艺术表现需求日益提升 | 第9-10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第15-20页 |
1.4.1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 第15-16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3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1.4.4 研究的框架图 | 第19-20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混凝土发展历程概述 | 第20-53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0-25页 |
2.1.1“纯粹美”与“依存美”理论 | 第20-21页 |
2.1.2 技术美学 | 第21-22页 |
2.1.3 格式塔心理学 | 第22-23页 |
2.1.4 建筑现象学 | 第23-24页 |
2.1.5 相关理论的综合 | 第24-25页 |
2.2 混凝土材料的发展沿革 | 第25-31页 |
2.2.1 古代混凝土及其建筑 | 第25-28页 |
2.2.2 波特兰水泥的演变 | 第28-29页 |
2.2.3 钢筋混凝土的发展 | 第29-31页 |
2.3 当代新型混凝土的技术开发 | 第31-36页 |
2.3.1 高强度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 | 第31-33页 |
2.3.2 透光混凝土 | 第33-35页 |
2.3.3 其他几种新型混凝土 | 第35-36页 |
2.4 混凝土建筑的发展分析 | 第36-52页 |
2.4.1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混凝土建筑 | 第36-40页 |
2.4.2 现代运动思潮下的混凝土建筑 | 第40-46页 |
2.4.3 当代混凝土建筑的发展 | 第46-5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3 混凝土在建造逻辑中的艺术表现力分析 | 第53-75页 |
3.1 混凝土建造表达的组织方式 | 第53-58页 |
3.1.1 混凝土结构最初的两套体系及其过渡 | 第53-55页 |
3.1.2 混凝土建筑结构与构造的表达方法 | 第55-56页 |
3.1.3 混凝土饰面的加工工艺 | 第56-58页 |
3.2 两位混凝土结构艺术的先驱 | 第58-66页 |
3.2.1 罗伯特·马亚(Robert Maillart) | 第58-63页 |
3.2.2 皮埃尔·路基·奈尔维(Pier Luigi Nervi) | 第63-66页 |
3.3 制造过程对混凝土艺术表达的影响 | 第66-74页 |
3.3.1 现场浇筑形式的混凝土建筑 | 第67-68页 |
3.3.2 预制装配形式的混凝土建筑 | 第68-72页 |
3.3.3 现浇和预制相结合的混凝土建筑 | 第72-7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4 混凝土在建筑风格演变中的艺术表现力分析 | 第75-100页 |
4.1 裸露的混凝土建筑---粗野主义 | 第75-86页 |
4.1.1 最早的粗野主义-柯布西耶 | 第75-79页 |
4.1.2 英国的粗野主义-野兽派 | 第79-83页 |
4.1.3 带有日本传统风格的粗野主义 | 第83-86页 |
4.2 基于环境的混凝土建筑---地域主义 | 第86-95页 |
4.2.1 混凝土建筑与自然因素 | 第86-89页 |
4.2.2 混凝土建筑与材料技术 | 第89-92页 |
4.2.3 混凝土建筑与地域文化 | 第92-95页 |
4.3 高科技的混凝土建筑---数字主义 | 第95-99页 |
4.3.1 混凝土整体结构的数字主义 | 第95-96页 |
4.3.2 混凝土表皮的数字主义 | 第96-9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5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本体艺术表现力分析 | 第100-127页 |
5.1 混凝土的结构与空间表现力 | 第100-108页 |
5.1.1 混凝土建筑强大的可塑性---结构美 | 第100-104页 |
5.1.2 混凝土建筑的生长形态---空间表达 | 第104-108页 |
5.2 混凝土的肌理与色彩表现力 | 第108-118页 |
5.2.1 工匠打造后的混凝土---肌理的艺术 | 第108-115页 |
5.2.2 富有色彩的混凝土---视觉的盛宴 | 第115-118页 |
5.3 混凝土与其它材料的综合运用 | 第118-126页 |
5.3.1 科技现代的混凝土---搭配金属 | 第119-120页 |
5.3.2 传统沉稳的混凝土---搭配砖石 | 第120-122页 |
5.3.3 柔和温暖的混凝土---搭配木材 | 第122-124页 |
5.3.4 轻盈漂浮的混凝土---搭配玻璃 | 第124-12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26-127页 |
6 混凝土其他方面的艺术表现力分析 | 第127-139页 |
6.1 混凝土与工业设计 | 第127-131页 |
6.1.1 混凝土的产品之美 | 第127-129页 |
6.1.2 混凝土的家居艺术 | 第129-131页 |
6.2 混凝土与室内设计 | 第131-134页 |
6.2.1 混凝土装饰元素在室内设计中的要点 | 第131-132页 |
6.2.2 混凝土特性在室内设计中的体现 | 第132页 |
6.2.3 混凝土与室内设计的艺术之美 | 第132-134页 |
6.3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循环再利用 | 第134-138页 |
6.3.1 废弃混凝土材料的再利用艺术 | 第134-135页 |
6.3.2 旧有混凝土建筑的更新艺术 | 第135-13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38-139页 |
7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展望 | 第139-148页 |
7.1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文脉传承倾向 | 第139-142页 |
7.2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绿色生态倾向 | 第142-145页 |
7.3 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参数化设计倾向 | 第145-14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47-148页 |
结论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52页 |
附录 | 第152-1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8-159页 |
致谢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