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香料及化妆品工业论文--天然香料论文

油樟精油和种仁油的提取及提取剩余物的热解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绪论第10-16页
    1.1 油樟简介第10-11页
        1.1.1 分布及形态第10页
        1.1.2 药用历史及应用价值第10页
        1.1.3 主要化学成分第10-11页
    1.2 油樟精油研究进展第11-12页
        1.2.1 油樟叶精油药理活性第11页
        1.2.2 精油的提取方法第11-12页
    1.3 樟属种子油研究现状第12-13页
        1.3.1 樟树种仁油的药理活性第12-13页
        1.3.2 种仁油的提取方法第13页
    1.4 提取剩余物微波磷酸法热解制备生物炭第13-15页
        1.4.1 生物质提取剩余物的常规利用第13-14页
        1.4.2 生物炭的制备方法第14-15页
        1.4.3 微波加热制备生物炭第15页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5-16页
2 微波水扩散重力法提取油樟叶精油第16-24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16-17页
        2.1.1 实验材料第16-17页
        2.1.2 实验仪器第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7页
        2.2.1 微波水扩散重力法(MHG)第17页
        2.2.2 微波无溶剂提取法(MESF)第17页
        2.2.3 微波辅助水蒸馏(MHD)第17页
        2.2.4 传统电热套加热法(HD)第17页
    2.3 GC-MS检测条件第17-18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18-23页
        2.4.1 微波辐照功率对精油得率的影响第18-19页
        2.4.2 不同微波功率提取过程含水率的变化第19页
        2.4.3 油樟鲜叶存放时间对精油成分的影响第19-22页
        2.4.4 与传统方法对比第22-23页
    2.5 本章小结第23-24页
3 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油樟种仁油第24-33页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24页
        3.1.1 实验材料第24页
        3.1.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24页
    3.2 超声辅助溶剂法提取油樟种仁油第24-27页
        3.2.1 样品准备第24页
        3.2.2 实验步骤第24-25页
        3.2.3 分析检测第25页
        3.2.4 Plackett-Burman试验第25-26页
        3.2.5 Box-Behnken试验设计 (BBD)第26-27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27-32页
        3.3.1 溶剂对油樟种仁出油率的影响第27-28页
        3.3.2 不同提取溶剂的种仁油成分分析第28页
        3.3.3 Plackett-Burman分析第28-29页
        3.3.4 Box-Behnken分析第29-32页
        3.3.5 验证试验第32页
    3.4 本章小结第32-33页
4 提取剩余物微波辅助磷酸法制备生物炭第33-48页
    4.1 实验原料第33页
    4.2 实验仪器与试剂第33-34页
    4.3 实验方法第34页
        4.3.1 微波辅助磷酸法制备生物炭流程简图第34页
        4.3.2 微波辅助提取剩余物磷酸法制备生物炭第34页
    4.4 生物炭活性测定第34-35页
        4.4.1 碘吸附第34-35页
        4.4.2 亚甲基蓝吸附第35页
    4.5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单因素实验第35-36页
        4.5.1 磷酸浓度的优化第35页
        4.5.2 浸渍比的优化第35页
        4.5.3 微波辐照功率的优化第35页
        4.5.4 微波辐照功率的优化第35-36页
    4.6 油樟种仁提取剩余物单因素实验第36页
        4.6.1 磷酸浓度的优化第36页
        4.6.2 浸渍比的优化第36页
        4.6.3 微波辐照功率的优化第36页
        4.6.4 微波辐照时间的优化第36页
        4.6.5 比表面积测定第36页
    4.7 结果与讨论第36-47页
        4.7.1 油樟叶提取剩余物制备生物炭的单因素优化结果第36-42页
        4.7.2 油樟种仁提取剩余物制备生物炭的单因素优化结果第42-47页
        4.7.3 比表面积第47页
    4.8 小结第47-48页
结论第48-50页
参考文献第50-5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8页
致谢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木质素磺酸钠制备功能性硫掺杂炭材料及其性能分析
下一篇:混凝土在建筑设计中的艺术表现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