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7页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 | 第20-26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1.1 股权激励及股权激励方案设计要素 | 第20-21页 |
2.1.2 内部控制质量及迪博内部控制指数 | 第21-22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22-24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2-23页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第23页 |
2.2.4 激励理论 | 第23-24页 |
2.2.5 利益趋同论 | 第24页 |
2.2.6 掘壕自守论 | 第24页 |
2.3 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的机理分析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与内部控制质量现状分析 | 第26-31页 |
3.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实施情况分析 | 第26-29页 |
3.1.1 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方案家数逐年增多 | 第26-27页 |
3.1.2 股权激励主要采用股票期权和限制性股票方式 | 第27页 |
3.1.3 股权授予比例普遍集中在 1%-3%之间 | 第27-28页 |
3.1.4 股权激励有效期限大多在 4-5 年 | 第28-29页 |
3.1.5 股权激励行权价格较低 | 第29页 |
3.2 股权激励方案影响内部控制质量的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4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内部控制质量相关性实证分析 | 第31-47页 |
4.1 研究假设 | 第31-33页 |
4.1.1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 | 第31页 |
4.1.2 股权激励方案设计与内部控制质量 | 第31-33页 |
4.2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33页 |
4.3 研究变量设计 | 第33-34页 |
4.4 模型设计 | 第34-35页 |
4.5 实证分析 | 第35-46页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4.5.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36-37页 |
4.5.3 股权激励方式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37-38页 |
4.5.4 授予比例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38-41页 |
4.5.5 有效期限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41-43页 |
4.5.6 行权差额与内部控制质量的实证检验 | 第43-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相关保障措施与建议 | 第47-51页 |
5.1 政府政策保障措施 | 第47-48页 |
5.1.1 优化股权激励的实施环境 | 第47-48页 |
5.1.2 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追究制度 | 第48页 |
5.1.3 将内部控制质量纳入股权激励考核体系 | 第48页 |
5.2 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建议 | 第48-51页 |
5.2.1 选择互补的组合激励方式 | 第48-49页 |
5.2.2 适当提高授予比例 | 第49页 |
5.2.3 有效期限设定在5年以上 | 第49页 |
5.2.4 采用相对行权价格 | 第49-51页 |
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