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1页 |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13页 |
第2章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应用分析 | 第13-32页 |
2.1 三维数据模型及其建模方法 | 第13-16页 |
2.1.1 数据模型分析 | 第13-15页 |
2.1.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 第15页 |
2.1.3 海量三维空间数据处理 | 第15-16页 |
2.2 DGSS与其他三维建模软件 | 第16-30页 |
2.2.1 国外三维建模软件 | 第16-18页 |
2.2.2 国内三维建模软件 | 第18-19页 |
2.2.3 DGSS与几款主流三维软件的应用情况对比 | 第19-30页 |
2.3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应用特点 | 第30-31页 |
2.4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应用领域 | 第31-32页 |
第3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32-39页 |
3.1 大地构造位置 | 第32-33页 |
3.2 区域地层 | 第33-36页 |
3.2.1 元古界双溪坞群 | 第33-34页 |
3.2.2 元古界河上镇群 | 第34页 |
3.2.3 震旦系(Z) | 第34-35页 |
3.2.4 寒武系(∈) | 第35页 |
3.2.5 奥陶系(O) | 第35页 |
3.2.6 泥盆系(D) | 第35-36页 |
3.2.7 侏罗系(J) | 第36页 |
3.2.8 第四系(Q) | 第36页 |
3.3 区域构造 | 第36-37页 |
3.3.1 褶皱 | 第37页 |
3.3.2 断层 | 第37页 |
3.4 区域岩浆岩 | 第37页 |
3.5 区域矿产 | 第37-39页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第39-46页 |
4.1 矿区地质概况 | 第39-42页 |
4.1.1 地层岩性 | 第39-42页 |
4.1.2 构造 | 第42页 |
4.1.3 岩浆岩 | 第42页 |
4.2 矿体特征 | 第42-46页 |
第5章 应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构建模型 | 第46-65页 |
5.0 DGSS地质体模型构建原理 | 第46-47页 |
5.1 DGSS剖面+轮廓线重构面三维建模方法 | 第47页 |
5.2 矿床三维模型的建立流程及成果 | 第47-62页 |
5.2.1 三维地质建模可视化与资源量估算无缝结合的流程 | 第47-48页 |
5.2.2 数据组织 | 第48-55页 |
5.2.3 三维模型的建立流程 | 第55-62页 |
5.3 剖面法资源量估算 | 第62-65页 |
5.3.1 块段体积计算公式 | 第62-63页 |
5.3.2 矿石平均品位计算 | 第63-64页 |
5.3.3 资源量估算结果 | 第64-65页 |
结论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