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临床学论文--针灸疗法临床应用论文--妇产科论文

火针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0-11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及理论研究第11-22页
    1 祖国医学对痛经的认识第11-20页
        1.1 中医病因病机第11-12页
        1.2 辨证分型第12-16页
        1.3 中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情况第16-20页
    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第20-21页
        2.1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病因病理的认识第20-21页
        2.2 西医对原发性痛经的治疗方法第21页
    小结第21-22页
第二部分:火针的理论研究第22-30页
    1 火针的发展历程第22-23页
    2 火针治疗的原理与作用第23-26页
        2.1 火针治疗的原理第23-24页
        2.2 火针的临床治疗作用第24-26页
    3 现代医学对火、针疗法治病机理的浅析第26-29页
        3.1 局部肤温增高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第26-27页
        3.2 对人体白细胞、体液免疫等得影响第27-28页
        3.3 痛觉对大脑及神经的刺激效应第28-29页
    4 火针的针刺手法第29-30页
        4.1 点刺法第29页
        4.2 散刺法第29页
        4.3 密刺法第29页
        4.4 围刺法第29-30页
    5 现代火针疗法的临床进展及运用:第30页
    小结第30页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第30-41页
    1 临床资料第30-32页
        1.1 一般资料第30-31页
        1.2 病例选择标准第31-32页
    2 研究方法第32-41页
        2.1 治疗方法第32-35页
        2.2 观察指标第35-37页
        2.3 疗效评定第37页
        2.4 统计分析方法第37-38页
        2.5 结果和分析第38-41页
    小结第41页
第四部分 讨论与分析第41-48页
    1 从中医理论方面探讨火针疗法取得疗效的机制第41页
    2 从“道光能量之火光能量”角度探讨火针疗法疗效显著的可能机理第41-44页
    3 选穴依据第44-47页
    4 特色和创新之处第47页
    5 不足与展望第47-48页
第五部分 结论第48-49页
参考文献第49-53页
附录一第53-57页
综述第57-63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个人简历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调督温阳法调治阳虚质亚健康状态的临床观察
下一篇:益肾调督法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