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4页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 第14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4-15页 |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5页 |
1.3.3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第2章 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16-21页 |
2.1 技术创新的基本特性 | 第16-18页 |
2.1.1 技术创新的内涵 | 第16页 |
2.1.2 技术创新的特征 | 第16-17页 |
2.1.3 技术创新的分类 | 第17-18页 |
2.2 主要技术创新理论概述 | 第18-20页 |
2.2.1 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 第18-19页 |
2.2.2 杜兰德等的企业规模“起始点”理论 | 第19页 |
2.2.3 施瓦茨等的“技术创新与市场结构选择”理论 | 第19页 |
2.2.4 索洛等的“两步论”理论 | 第19-20页 |
2.2.5 弗里曼的“国家创新系统推动论”理论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的技术创新理路分析 | 第21-27页 |
3.1 转型时期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 第21-23页 |
3.1.1 转型时期技术创新的四个发展时期 | 第21-22页 |
3.1.2 转型时期技术创新危机问题及影响因素 | 第22页 |
3.1.3 转型时期为加强技术创新进行的政策导向 | 第22-23页 |
3.2 转型时期影响技术创新的因素分析 | 第23-26页 |
3.2.1 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23-24页 |
3.2.2 政治动态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24-25页 |
3.2.3 社会思潮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 第25-2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4章 俄罗斯转型时期技术创新的特征及哲学思考 | 第27-36页 |
4.1 转型时期俄罗斯技术创新的特征分析 | 第27-30页 |
4.1.1 技术创新的“市场主导”与“传统指令”交互作用 | 第27-28页 |
4.1.2 政府对技术创新的“外部激励” | 第28-29页 |
4.1.3 技术创新的“竞争性和共存性” | 第29-30页 |
4.2 转型时期技术创新的价值论分析 | 第30-34页 |
4.2.1 俄罗斯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 第30-32页 |
4.2.2 俄罗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 第32-33页 |
4.2.3 斯拉夫民族复兴的重要资源 | 第33-34页 |
4.3 俄罗斯转型时期技术创新的认识论分析 | 第34-35页 |
4.3.1 基于能动反映论分析转型时期的技术创新 | 第34页 |
4.3.2 基于可知性分析转型时期的技术创新 | 第34-3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5章 转型后俄罗斯技术创新的发展前景及启示 | 第36-41页 |
5.1 俄罗斯技术创新与国家现代化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5.1.1 俄罗斯经济现代化与技术创新的互推性 | 第36-37页 |
5.1.2 现代化背景下的俄罗斯技术创新发展前景 | 第37页 |
5.2“一带一路”框架下中俄技术创新合作路径选择 | 第37-39页 |
5.2.1 中俄技术创新合作的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5.2.2 中俄技术创新合作的路径选择 | 第38-39页 |
5.3 俄罗斯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 第39-40页 |
5.3.1 俄罗斯技术创新模式对我国的指导性和借鉴性 | 第39-40页 |
5.3.2 俄罗斯技术创新模式与我国创新模式的互容性和互动性 | 第4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