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环境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路径研究--以南通为案例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序言第9-13页
    一、问题产生的背景第9页
    二、研究意义第9-10页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2页
    四、研究方法第12-13页
第二章 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第13-19页
    一、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相关概念第13-14页
        (一)、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治理第13页
        (二)、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路径第13-14页
    二、公众参与理论基础第14-15页
        (一)、治理理论第14页
        (二)、环境权理论第14-15页
        (三)、环境的公共财产理论第15页
        (四)、环境的公共信托理论第15页
    三、公众参与的重要主体第15-17页
        (一)、公民第16页
        (二)、居(村)民第16页
        (三)、专家第16-17页
        (四)、环保民间组织第17页
    四、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第17-19页
        (一)、促进环境的利益表达第17页
        (二)、监督环境的公共权力第17-18页
        (三)、保障公共的环境利益第18页
        (四)、影响环境的权益公平第18页
        (五)、形成环境的支持合作意识第18-19页
第三章 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路径的理论探讨第19-26页
    一、我国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路径的发展历程第19-21页
        (一)、第一阶段:参与路径处于雏形期—1953 年至1978年第19页
        (二)、第二阶段:主要参与路径初步确立时期—1978 年至1999年第19-20页
        (三)、第三阶段:参与路径进入发展时期—2000 年至今第20-21页
    二、我国环境治理中目前公众参与路径分析第21-24页
        (一)、政治路径第21-22页
        (二)、法律路径第22-23页
        (三)、社会路径第23-24页
    三、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最激烈最无序参与环境治理的集中体现第24-26页
第四章 案例研究——南通环保事件第26-29页
    一、南通环保事件简述第26页
    二、地方简介第26-27页
    三、南通环保群体事件反映的危害和问题第27-29页
        (一)、环境群体性事件会造成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绝对对立第27-28页
        (二)、环境性群体事件会激化社会矛盾和加剧社会对抗第28页
        (三)、环境群体性事件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对环境决策的畸形参与第28-29页
第五章 从南通启东事件探究公众无序参与环境治理的原因第29-33页
    一、政府单中心的环境治理模式第29-30页
        (一)、环境治理在价值导向上,是行政权力,公众义务本位第29页
        (二)、政府是唯一的环境管理主体,处于强势支配地位第29页
        (三)、在环境的规范操作层面即执法环节,政府拥有更大的主动权第29-30页
    二、政府制度性保障缺失第30-31页
        (一)、法律法规不完善第30页
        (二)、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知情权得不到保障第30页
        (三)、缺乏多元参与的环境决策民主形式第30-31页
    三、公众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使其无序参与环境治理第31-32页
        (一)、参与意识存在问题第31页
        (二)、缺少全程参与第31页
        (三)、无视参与的程序第31-32页
    四、环境民间组织的环境治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第32-33页
        (一)、环保民间组织的优势第32页
        (二)、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现状第32页
        (三)、我国环保民间组织的问题第32-33页
第六章 环境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路径建议第33-40页
    一、推进环境治理多中心合作模式第33-35页
        (一)、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第34页
        (二)、政府要转变思维念第34-35页
    二、完善环境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的制度供给第35-37页
        (一)、构建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直接机制第35-36页
        (二)、加强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建设第36-37页
    三、优化环境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的主体性条件第37-38页
        (一)、加强公众基础教育第37页
        (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37-38页
        (三)、加大环境宣传教育第38页
    四、引导环境治理中环保民间组织健康发展第38-40页
        (一)、加大环保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第38页
        (二)、加强环保民间组织的自我建设第38-39页
        (三)、提升环保民间组织的品牌建设能力第39-40页
结论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论文共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公共视阈下:常熟市污水处理行业公私合作方式的研究
下一篇:用罐装氡气校准测氡仪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