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公共视阈下:常熟市污水处理行业公私合作方式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1页
    二、研究意义第11-12页
        (一)理论意义第11页
        (二)实践意义第11-12页
    三、文献综述第12-15页
        (一)国内研究第12-13页
        (二)国外研究第13-15页
    四、研究方法第15-16页
        (一)文献分析法第15页
        (二)访谈法第15页
        (三)个案分析法第15-16页
        (四)归纳总结法第16页
    五、技术路线图第16-17页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工具第17-26页
    一、基本概念第17-21页
        (一)污水处理第17-19页
        (二)公私合作伙伴关系第19-21页
    二、理论工具第21-26页
        (一)公共产品理论第21-23页
        (二)公共治理理论第23-24页
        (三)公私合作伙伴理论第24-26页
第二章 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现状、方式的比较与分析第26-43页
    一、常熟城镇污水处理的现状第26-28页
    二、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的方式第28-34页
        (一)常熟中创污水处理项目(BOT方式)第28-30页
        (二)常熟市沙家浜常昆污水处理项目(BOO方式)第30-32页
        (三)常熟市滨江新市区污水处理项目(O&M方式)第32-34页
    三、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政府主导的参与情况第34-39页
        (一)政府主导参与的主体机构第34-35页
        (二)政府主导的参与方式第35-38页
        (三)政府对三家污水处理企业服务情况的评价第38-39页
    四、不同合作方式的比较研究及归纳分析第39-43页
        (一)比较研究第39-42页
        (二)归纳分析第42-43页
第三章 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方式应用中的问题及原因第43-50页
    一、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方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第43-46页
        (一)合作风险预估不足,企业利益缺乏保障第43页
        (二)政府管理部门分散,管理效率低下第43-44页
        (三)污水处理费价格低,收费及使用不透明第44页
        (四)企业服务质量不稳定,尾水超标排放第44-45页
        (五)管网建设滞后,污水收集困难第45页
        (六)企业运营成本高,能耗及污泥处理费用高第45页
        (七)公众参与度低,反对水价上涨第45-46页
    二、常熟城镇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方式应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第46-50页
        (一)政府重引资轻管理,法律体系不完善第46页
        (二)政府角色定位不明确,管理措施不当第46-47页
        (三)成本监管缺位,水价调整机制不完善第47页
        (四)水质管理机制不完善,进水超过限制第47-48页
        (五)网管基础建设投资大,旧管网改造困难第48页
        (六)企业不重视管理水平及技术水平提升第48-49页
        (七)公众利益诉求被忽视,知情权监督权虚置第49-50页
第四章 国外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方式应用中成功的经验借鉴第50-56页
    一、国外污水处理公私合作方式应用中的成功经验第50-54页
        (一)美国第50-51页
        (二)英国第51-52页
        (三)德国第52-53页
        (四)法国第53-54页
    二、成功经验对我国的启示第54-56页
        (一)探索新型的公私合作方式第54页
        (二)完善行业监管机制第54-55页
        (三)制定科学透明、民主公开的调价机制第55-56页
第五章 完善常熟市污水处理公私合作制方式的路径思考第56-63页
    一、常熟市污水处理行业中新型公私合作方式的提出第56-59页
        (一)污水处理公私合作制应用的理想目标第56-57页
        (二)污水处理公私合作理想方式:多元协调治理方式(MCM)第57-59页
        (三)多元协调治理MCM方式的优点第59页
    二、现有条件下污水处理公私合作MCM方式的实现路径第59-63页
        (一)完善法律体系,严控市场准入第59-60页
        (二)完成政府职能转变,建立协商和合作机制第60页
        (三)健全成本监管体系,完善污水处理费调价机制第60-61页
        (四)完善水质管理体系,严控超标排放第61页
        (五)增强与企业合作,完善收集管网规划与建设第61页
        (六)完善企业绩效评估体系,激励企业提高运营及技术水平第61-62页
        (七)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建立信息开放与监督对话平台第62-63页
结论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7页
后记第67-68页

论文共6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环境精细化治理的行动逻辑与路径构建研究
下一篇:环境治理中公众有序参与路径研究--以南通为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