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1 貉生物学特性 | 第14-16页 |
1.1.2 我国貉养殖业发展简史 | 第16-17页 |
1.1.3 我国貉养殖业现状 | 第17页 |
1.1.4 我国貉养殖业展望 | 第17页 |
1.2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 | 第17-20页 |
1.2.1 黑色素的性质、形成及功能 | 第17-20页 |
1.2.2 哺乳动物毛色形成机制 | 第20页 |
1.3 毛色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3.1 TYR基因家族 | 第20-21页 |
1.3.2 MITF | 第21-22页 |
1.3.3 ASIP | 第22页 |
1.3.4 MC1R | 第22-23页 |
1.3.5 KIT | 第23页 |
1.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章 黑貉、乌苏里貉生产性能测定 | 第24-32页 |
2.1 材料 | 第24页 |
2.1.1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24页 |
2.1.2 采集样本 | 第24页 |
2.1.3 主要仪器设备与主要试剂 | 第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25页 |
2.2.1 繁殖性能 | 第24页 |
2.2.2 生长性能 | 第24-25页 |
2.2.3 毛皮品质 | 第25页 |
2.2.4 血液生理生化指标 | 第25页 |
2.2.5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2.3.1 繁殖性能 | 第25-26页 |
2.3.2 生长性能 | 第26-27页 |
2.3.3 针、绒毛长度 | 第27-28页 |
2.3.4 血液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8页 |
2.3.5 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 第28-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第三章 TYR、DCT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32-50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3.1.1 试验动物 | 第32页 |
3.1.2 样品采集 | 第32页 |
3.1.3 主要实验试剂及配制方法 | 第32页 |
3.1.4 主要仪器 | 第32-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2.1 貉皮肤组织的RNA提取与检测 | 第33页 |
3.2.2 基因组DNA提取 | 第33页 |
3.2.3 cDNA合成 | 第33-34页 |
3.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4-35页 |
3.2.5 TYR、DCT基因PCR扩增 | 第35页 |
3.2.6 DNA片段的回收 | 第35页 |
3.2.7 PCR产物与载体的连接 | 第35-36页 |
3.2.8 质粒DNA提取 | 第36页 |
3.2.9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6页 |
3.2.10 转录组数据分析 | 第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8页 |
3.3.1 RNA提取结果 | 第36-37页 |
3.3.2 血液DNA提取和电泳结果 | 第37页 |
3.3.3 TYR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7页 |
3.3.4 DCT基因PCR扩增结果 | 第37-38页 |
3.3.5 貉TYR、DCT基因序列鉴定 | 第38-39页 |
3.3.5.1 貉TYR基因序列鉴定 | 第38页 |
3.3.5.2 貉 DCT 基因序列鉴定 | 第38-39页 |
3.3.6 貉TYR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9-42页 |
3.3.7 貉DCT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45页 |
3.3.8 黑貉和乌苏里貉皮肤组织中TYR、DCT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比较分析 | 第45-46页 |
3.3.9 两种不同毛色貉TYR、DCT基因SNPs筛选 | 第46-47页 |
3.3.10 突变位点遗传学分析和毛色表型关联分析 | 第47-48页 |
3.4 讨论 | 第48-50页 |
3.4.1 貉TYR、DCT基因CDS区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8页 |
3.4.2 TYR、DCT基因mRNA表达量与貉毛色的关系 | 第48-49页 |
3.4.3 TYR基因多态性与动物皮毛颜色的相关性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作者简介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