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诗歌、韵文论文--诗歌论文

唐代洛阳诗歌研究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6页
 第一节 唐代洛阳诗歌研究的意义及价值第9-12页
  一 唐代洛阳诗歌研究的来源及意义第9-11页
  二 唐代洛阳诗歌研究的难点与价值第11-12页
 第二节 唐代洛阳诗歌的相关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一 关于洛阳的历史地理和职官制度研究第12-14页
  二 唐代洛阳诗歌研究现状概述第14-16页
第1章 唐代洛阳诗歌概况及其繁荣原因第16-29页
 第一节 唐代洛阳诗歌的概况第16-21页
  一 唐人眼中“洛阳城”的概念及范畴第16-18页
  二 唐代洛阳诗歌的概念界定第18-19页
  三 唐代洛阳诗歌的历史性演变第19-21页
 第二节 唐代洛阳诗歌的繁荣原因第21-29页
  一 洛阳诗歌繁荣的政治经济原因第22-25页
  二 洛阳诗歌繁荣发展的文化原因第25-27页
  三 洛阳与洛阳诗歌之间的关系第27-29页
第2章 唐代洛阳诗歌创作主体研究第29-43页
 第一节 初盛唐洛阳诗歌创作的主体构成及特点第29-37页
  一 唐初至高宗龙朔年间的洛阳诗坛:江左宫廷余风的延续第29-32页
  二 高宗、武后及中宗朝洛阳诗坛:富贵恢弘的宫廷场景第32-34页
  三 玄宗时期的洛阳诗坛:太平盛世的繁华礼赞第34-37页
 第二节 中晚唐洛阳诗歌创作主体的构成及特点第37-41页
  一 中唐洛阳诗歌创作主体的构成及特点:分司官的闲适唱和第37-40页
  二 晚唐洛阳诗歌创作主体的构成及特点:行旅者的感怀吟唱第40-41页
 第三节 唐代洛阳与唐代洛阳诗歌创作主体之间的关系第41-43页
第3章 唐代洛阳诗歌的题材内容研究第43-93页
 第一节 唐代洛阳的奉和应制诗研究第43-50页
 第二节 洛阳诗歌中的游赏唱和诗第50-66页
  一 游赏类第50-57页
   (一) 游赏山水类第50-54页
   (二) 游赏园林名胜类第54-57页
  二 唱和类第57-66页
   (一) 宴游唱和类第58-62页
   (二) 赠答唱和类第62-66页
 第三节 送别诗第66-71页
  一 送人离洛诗第66-69页
  二 送人至洛诗第69-71页
 第四节 唐代洛阳诗歌中的行旅诗第71-83页
  一 寓居洛阳的行旅诗第72-74页
  二 奔走于洛阳道上的行旅诗第74-79页
  三 游宦或行旅至他方思念洛阳的行旅诗第79-83页
 第五节 唐代洛阳诗歌中的乐府及宫怨类第83-93页
  一 洛阳诗歌中的乐府类第83-89页
  二 洛阳诗歌中的宫怨类第89-93页
第4章 唐代洛阳诗歌中的意象研究第93-107页
 第一节 唐代洛阳诗歌中的洛阳意象第93-96页
 第二节 唐代洛阳诗歌中的具体意象概述第96-107页
  一 山川风物类第97-102页
   (一) 以天津桥为代表的洛桥意象第97-100页
   (二) 洛水意象第100页
   (三) 洛阳道意象第100页
   (四) 北邙山意象第100-102页
  二 人文遗迹类第102-107页
   (一) 故洛城第102-104页
   (二) 金谷园第104页
   (三) 上阳宫第104-107页
结语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附录一:唐代洛阳城的相关图例第112-114页
附录二:唐代皇帝巡幸洛阳年表第114-118页
附录三:唐代洛阳诗歌分类编目(节选)第118-147页
读硕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147-148页
后记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邓显鹤《南村草堂诗钞》研究
下一篇:象征主义与新文学死亡主题的发生--以《新青年》为考察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