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基本有机化学工业论文--杂环化合物的生产论文--含单异原子的六节杂环论文--氮杂苯(吡啶)族论文

四氯吡啶和二氯吡啶甲酸的电还原脱氯合成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8-11页
第一章.绪论第11-27页
    1.1 2,3,5,6-四氯吡啶第11-16页
        1.1.1 名称、结构及物理性质第11-12页
        1.1.2 用途第12-13页
        1.1.3 合成方法第13-16页
    1.2 3,6-二氯吡啶甲酸第16-19页
        1.2.1.名称、结构,物理性质第16页
        1.2.2.用途第16页
        1.2.3.合成方法第16-19页
    1.3 银电极第19-21页
        1.3.1 银电极在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方面的应用第19-20页
        1.3.2 银电极在生物大分子方面的应用第20页
        1.3.3 银电极在有机卤化物脱卤方面的应用第20-21页
    1.4.本论文研究工作及意义第21-22页
    参考文献第22-27页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测试方法第27-36页
    2.1 银电极的制备第27-28页
        2.1.1 银微盘电极的制备第27页
        2.1.2 常规尺寸银电极的制备第27页
        2.1.3 银网电极的制备第27-28页
    2.2 银电极表层形貌、结构分析第28-29页
        2.2.1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8页
        2.2.2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第28-29页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与数据处理第29-33页
        2.3.1 线形伏安曲线的测定第29-30页
        2.3.2 循环伏安曲线的测定第30页
        2.3.3 准稳态极化曲线的测量第30-31页
        2.3.4 电势阶跃法第31-32页
        2.3.5 恒电流电解法第32页
        2.3.6 电合成技术指标定义第32-33页
    2.4 产物分析第33-34页
        2.4.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33页
        2.4.2 气质分析第33页
        2.4.3 可见紫外光谱分析第33-34页
        2.4.4 红外光谱分析第34页
    2.5 化学试剂第34-35页
    2.6 常用仪器第35页
    参考文献第35-36页
第三章 锌/银二元金属体系中五氯吡啶的电催化还原脱氯第36-45页
    3.1 实验部分第36-37页
        3.1.1 仪器与试剂第36页
        3.1.2 试验方法第36-37页
        3.1.3 分析方法第37页
    3.2 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3.2.1 Zn与Zn/Ag体系脱氯效果比较第37-38页
        3.2.2 硝酸银用量对反应的影响第38-39页
        3.2.3 初始pH值对反应的影响第39页
        3.2.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39-40页
        3.2.5 反应动力学第40-41页
    3.3 反应催化机理推测第41-43页
    3.4 结论第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第四章 3,4,5,6-四氯吡啶甲酸在弱碱性溶液中的电还原行为第45-76页
    4.1 四氯吡啶甲酸在pH=11的弱碱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第47-55页
        4.1.1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影响第47-50页
        4.1.2 20℃时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0-51页
        4.1.3 80℃时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1-53页
        4.1.4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3页
        4.1.5 计时电量法研究第53-55页
    4.2 四氯吡啶甲酸在pH=10的弱碱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第55-60页
        4.2.1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6-58页
        4.2.2 20℃时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8-59页
        4.2.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59-60页
    4.3 四氯吡啶甲酸在pH=9的弱碱性溶液中的循环伏安行为第60-66页
        4.3.1 扫描速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1-63页
        4.3.2 20℃时浓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3-64页
        4.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第64-66页
    4.3 恒电流电解第66-70页
        4.3.1 合成工艺第66-67页
        4.3.2 操作过程第67-68页
        4.3.3 电解结果第68-70页
    4.4 产物分析第70-74页
        4.4.1 高效液相分析第70-71页
        4.4.2 质谱分析第71-73页
        4.4.3 产物分析小结第73-74页
    4.5 本章小结第74页
    参考文献第74-76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5.1 结论第76页
    5.2 展望第76-7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78-79页
致谢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生物催化羰基化合物不对称还原制备手性醇研究
下一篇:高酸值餐饮废油萃取反应耦合脱酸、酯化工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