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1章 概述 | 第11-25页 |
1.1 离岸公司的法律界定 | 第11-17页 |
1.1.1 离岸辖区 | 第11-13页 |
1.1.2 离岸公司的定义 | 第13-15页 |
1.1.3 离岸公司的法律特征 | 第15-16页 |
1.1.4 离岸公司对相关国家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国际避税概述 | 第17-19页 |
1.2.1 关于国际避税性质的各种学说 | 第17-18页 |
1.2.2 国际避税性质的界定 | 第18-19页 |
1.3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概述 | 第19-25页 |
1.3.1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概念 | 第19页 |
1.3.2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构成要件 | 第19-21页 |
1.3.3 离岸公司在跨国公司国际避税活动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1.3.4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对国际税法发展的影响 | 第23-25页 |
第2章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外国法律规制 | 第25-32页 |
2.1 美国《国内收入法典》F分部——受控外国公司规则 | 第25-28页 |
2.1.1 产生的背景 | 第25-26页 |
2.1.2 主要规定 | 第26-28页 |
2.2 德国《涉外税法》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规制 | 第28-29页 |
2.2.1 德国《涉外税法》 | 第28页 |
2.2.2 制约避税性移居阻止离岸公司设立 | 第28-29页 |
2.3 日本“假外国公司”法律制度 | 第29-30页 |
2.3.1 2006年新“公司法”关于“假外国公司法”的修订 | 第29页 |
2.3.2 假外国公司的“揭开公司面纱”规则 | 第29-30页 |
2.4 小结 | 第30-32页 |
第3章 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国际法律规制 | 第32-46页 |
3.1 国际双边合作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规制 | 第32-35页 |
3.1.1 在岸国之间签订双边税收协定 | 第32-34页 |
3.1.2 与离岸辖区签订特别税收协定 | 第34-35页 |
3.2 欧盟针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利息税指令 | 第35-38页 |
3.2.1 产生背景 | 第35-36页 |
3.2.2 信息交换制度 | 第36-37页 |
3.2.3 适用中可能产生的问题 | 第37页 |
3.2.4 评价 | 第37-38页 |
3.3 OECD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规制的推动 | 第38-43页 |
3.3.1 OECD《有害税收竞争报告》 | 第38-41页 |
3.3.2 OECD《税收情报交换协定范本》 | 第41-43页 |
3.4 国际论坛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信息透明化推进 | 第43-46页 |
3.4.1 OECD全球税收论坛 | 第43-44页 |
3.4.2 税收正义网络组织国际税收论坛 | 第44-46页 |
第4章 我国针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法律对策及完善 | 第46-59页 |
4.1 离岸公司对我国的影响 | 第46-50页 |
4.1.1 对我国经济的积极方面 | 第47-48页 |
4.1.2 对我国税收和资产造成的消极影响 | 第48-50页 |
4.2 我国针对离岸公司国际避税的立法现状 | 第50-51页 |
4.3 我国现行立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4页 |
4.4 完善我国法律对策的建议 | 第54-59页 |
4.4.1 对离岸辖区和离岸公司进行明确界定 | 第54-55页 |
4.4.2 对离岸公司进行分类管理 | 第55-56页 |
4.4.3 受控外国公司规则的完善 | 第56-57页 |
4.4.4 完善我国的境外利息税制度 | 第57-58页 |
4.4.5 加强国际合作应对国际税收竞争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研究生履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