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论文--应用统计数学论文--可靠性理论论文

串并混联可修系统的可用度分析及应用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6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2-14页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第14-21页
        1.2.1 系统可靠性改进及等效设计第14-15页
        1.2.2 失效相关系统的可靠性建模第15-18页
        1.2.3 基于模糊不确定性的系统可靠性分析第18-19页
        1.2.4 系统可靠性优化设计第19-20页
        1.2.5 研究评述第20-21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21-23页
        1.3.1 研究内容第21-22页
        1.3.2 研究方法第22-23页
    1.4 论文结构第23-26页
第2章 二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分析第26-47页
    2.1 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第26-28页
    2.2 基于因子改进法改进系统的可用度第28-32页
        2.2.1 减小因子法第28-30页
        2.2.2 增加因子法第30-32页
    2.3 基于冗余改进法改进系统的可用度第32-37页
        2.3.1 改进的串并联可修系统第32-35页
        2.3.2 改进的并串联可修系统第35-37页
    2.4 可用度等效因子第37-41页
        2.4.1 串并联可修系统的可用度等效因子第38-39页
        2.4.2 并串联可修系统的可用度等效因子第39-41页
    2.5 数值算例第41-46页
    2.6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流量传输型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分析第47-73页
    3.1 通用发生函数法第47-48页
    3.2 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第48-50页
    3.3 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的因子改进法第50-55页
        3.3.1 基于因子改进法的多状态串并联可修系统可用度第50-53页
        3.3.2 基于因子改进法的多状态并串联可修系统可用度第53-55页
    3.4 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的冗余改进法及可用度等效因子第55-64页
        3.4.1 基于冗余改进法的多状态串并联可修系统及等效设计第56-60页
        3.4.2 基于冗余改进法的多状态并串联可修系统及等效设计第60-64页
    3.5 数值算例第64-72页
        3.5.1 系统初始设计的通用发生函数及可用度第65页
        3.5.2 基于冗余改进法和因子改进法的系统可用度第65-69页
        3.5.3 系统可用度等效因子第69-72页
    3.6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4章 失效相关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分析第73-94页
    4.1 并联子系统部件相同的系统可用度第73-80页
        4.1.1 失效独立情形下的系统可用度第73-75页
        4.1.2 失效相关情形下的系统可用度第75-76页
        4.1.3 失效相关强度第76页
        4.1.4 数值算例第76-80页
    4.2 并联子系统部件不同的系统可用度第80-88页
        4.2.1 子系统的状态概率分析第80-84页
        4.2.2 失效独立和失效相关分析第84-86页
        4.2.3 系统可用度第86页
        4.2.4 数值算例第86-88页
    4.3 可用度改进及等效设计第88-93页
        4.3.1 因子改进法第88-89页
        4.3.2 冗余改进法第89-92页
        4.3.3 增加修理设备法第92-93页
        4.3.4 可用度等效设计第93页
    4.4 本章小结第93-94页
第5章 模糊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分析第94-118页
    5.1 模糊多状态串并混联可修系统描述第94-95页
    5.2 可修多状态部件的模糊状态概率第95-98页
    5.3 模糊子系统分析第98-102页
        5.3.1 子系统的模糊通用发生函数第98-99页
        5.3.2 子系统的模糊状态概率和模糊状态性能水平第99-102页
    5.4 模糊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分析第102-108页
        5.4.1 系统的模糊通用发生函数第102-103页
        5.4.2 系统的模糊状态性能水平和模糊状态概率第103-105页
        5.4.3 系统可用度评估第105-108页
    5.5 分析模糊串并混联可修系统可用度的步骤第108-110页
    5.6 数值算例第110-116页
    5.7 本章小结第116-118页
第6章 串并混联可修系统的优化设计和应用第118-140页
    6.1 优化设计第118-127页
        6.1.1 基于可用度改进方法的系统优化设计模型第118-121页
        6.1.2 具有冗余失效相关的系统优化设计模型第121-122页
        6.1.3 优化模型求解第122-123页
        6.1.4 数值算例第123-127页
    6.2 在生产线系统中的应用第127-139页
        6.2.1 串并联生产线系统第128-129页
        6.2.2 多状态串并联缸盖加工生产线第129-132页
        6.2.3 多状态串并联缸盖加工生产线改进设计第132-138页
        6.2.4 缸盖加工生产线可用度等效设计第138-139页
    6.3 本章小结第139-140页
结论第140-142页
参考文献第142-152页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52-154页
致谢第154-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页

论文共1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合作
下一篇:基于Copula-VaR模型的多元市场资产组合风险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