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第2章 《流言终结者》节目的诞生与环境 | 第13-21页 |
2.1 美国探索频道的延伸 | 第13-15页 |
2.1.1 纪实性的节目理念 | 第13页 |
2.1.2 专业的摄影技术 | 第13-14页 |
2.1.3 浓郁的故事情节和人文气息 | 第14-15页 |
2.2 模因理论下的《流言终结者》 | 第15-18页 |
2.2.1 流言的产生、传播 | 第15-16页 |
2.2.2 模因理论下的节目构想 | 第16-18页 |
2.3 节目受众要素分析 | 第18-21页 |
2.3.1 广泛的受众定位 | 第18-19页 |
2.3.2 受众角色的两面性 | 第19-21页 |
第3章 《流言终结者》节目特色全面解析 | 第21-43页 |
3.1 制作团队与非专业主持阵容 | 第21-24页 |
3.1.1 节目制作与投入 | 第21-22页 |
3.1.2 主持人的专业背景 | 第22页 |
3.1.3 主持人的非语言传播功效 | 第22-24页 |
3.2 《流言终结者》选题视角探析 | 第24-28页 |
3.2.1 十年节目选题的发展及变化 | 第24-26页 |
3.2.2 专题节目和特别策划 | 第26-28页 |
3.3 《流言终结者》中的环节设置 | 第28-32页 |
3.3.1 引入:呼应节目内容 | 第28-31页 |
3.3.2 验证:不同流言穿插模式 | 第31-32页 |
3.3.3 结论:“完全验证”或“再破流言” | 第32页 |
3.4 节目中的好莱坞元素 | 第32-36页 |
3.4.1 经典的好莱坞剧情模式 | 第32-33页 |
3.4.2 张弛有度的节奏把握 | 第33-34页 |
3.4.3 悬念的艺术 | 第34-36页 |
3.5 模型道具的运用:采购与制作 | 第36-38页 |
3.5.1 采购过程即科学认知过程 | 第36-37页 |
3.5.2 从“Buster”身上看模型道具的意义 | 第37-38页 |
3.6 声音和画面在节目中的表现力分析 | 第38-43页 |
3.6.1 声画结合的表现力 | 第38-39页 |
3.6.2 《流言终结者》解说词技巧解读 | 第39-41页 |
3.6.3 蓝图:实验思路的展现和总结 | 第41-43页 |
第4章 《流言终结者》节目存在的问题 | 第43-47页 |
4.1 表现方式过于夸张 | 第43-44页 |
4.2 “寓教于乐”观念下节目的随意性 | 第44-45页 |
4.3 模仿的隐患 | 第45-47页 |
第5章 《流言终结者》对我国电视科普类节目发展的启示 | 第47-56页 |
5.1 树立“大科学”的节目理念 | 第47-49页 |
5.2 自媒体时代科普节目与观众的互补互动 | 第49-50页 |
5.3 合理利用科学资源 | 第50-51页 |
5.4 平衡节目的科技性与娱乐性 | 第51-52页 |
5.5 实验类科普节目主持人的品牌构建 | 第52-56页 |
结语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附录 | 第59-67页 |
致谢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