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文教、卫生管理法令论文

互联网新兴权利保障研究

中文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0页
导论第15-27页
    一、研究背景第15-20页
    二、研究意义第20-22页
    三、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第22-24页
    四、预期创新第24-27页
第一章 互联网新兴权利的概念与特征第27-41页
    一、互联网时代下的权利现象第27-34页
        (一)互联网的特性第27-29页
        (二)互联网时代带来的权利新态第29-34页
    二、互联网新兴权利的界定第34-41页
        (一)互联网新兴权利的概念第34-36页
        (二)互联网新兴权利的标准第36-37页
        (三)互联网新兴权利的特征第37-41页
第二章 互联网新兴权利的主要类型第41-65页
    一、互联网人格权第41-46页
        (一)互联网姓名权第42页
        (二)互联网肖像权第42-43页
        (三)互联网名誉权第43-44页
        (四)互联网隐私权第44-45页
        (五)互联网信用权第45页
        (六)互联网安宁权第45-46页
    二、互联网财产权第46-50页
        (一)互联网账号第47-48页
        (二)互联网数据第48页
        (三)互联网货币第48-49页
        (四)互联网服务第49-50页
    三、互联网知识产权第50-58页
        (一)互联网著作权第50-55页
        (二)互联网专利权第55-57页
        (三)特殊的互联网知识产权第57-58页
    四、互联网政治权利第58-65页
        (一)互联网知情权第59-61页
        (二)互联网表达权第61-62页
        (三)互联网监督权第62-63页
        (四)互联网政治参与权第63-65页
第三章 互联网新兴权利的立法保障第65-85页
    一、互联网新兴权利立法的现状与问题第65-76页
        (一)外国立法考察第66-69页
        (二)我国互联网立法现状第69-72页
        (三)我国互联网新兴权利立法存在的问题第72-76页
    二、互联网新兴权利立法保障的推进第76-85页
        (一)互联网新兴权利的立法体制第76-79页
        (二)互联网新兴权利的立法形式第79-81页
        (三)推动互联网法治建设的国际合作第81-85页
第四章 互联网新兴权利的行政保护第85-95页
    一、互联网新兴权利的行政保护机构与职能第85-88页
        (一)行政保护机构与部门第85-86页
        (二)我国互联网行政监管机构职能第86-88页
    二、互联网新兴权利行政保护存在的问题第88-89页
        (一)行政管理机构权责不清第88页
        (二)行政行为模式存在缺陷第88-89页
        (三)监管错位导致监管失灵第89页
    三、加强互联网新兴权利行政保护的建议第89-95页
        (一)转变行政管控观念第89-90页
        (二)建立行政维权机制第90-92页
        (三)扩大公民互联网参与机制第92页
        (四)规范互联网行政执法行为第92-95页
第五章 互联网新兴权利的司法救济第95-105页
    一、相关司法解释的现状与不足第95-98页
        (一)司法解释的现状第95-96页
        (二)司法解释的不足第96-98页
    二、相关司法实践的现状与不足第98-101页
        (一)司法实践的现状第98-100页
        (二)司法实践中公益诉讼的缺失第100-101页
    三、加强互联网新兴权利司法救济的建议第101-105页
        (一)加强互联网新兴权利相关司法解释第101页
        (二)扩大互联网新兴权利纠纷的受理范围第101-102页
        (三)建立指导性案例制度第102-105页
结语第105-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2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第121-123页
后记第123-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识别与治理研究
下一篇:刑罚正当性之功利主义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