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问题缘起 | 第9-10页 |
·研究范围 | 第10-13页 |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章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与西方美术教育的碰撞 | 第19-29页 |
·民国前期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的蜕变 | 第19-23页 |
·教育目的-“画技”传授与“全面人才”的培养 | 第19-20页 |
·教育体系-“师徒”制与学校年级授课制 | 第20-21页 |
·教育方法-“传移摹写”与写生 | 第21-23页 |
·引入新式美术教育面对的问题 | 第23-29页 |
·文化背景与观念的差异 | 第24页 |
·艺术语言的差异 | 第24-29页 |
第三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背景及学习对象 | 第29-39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推广何以成为可能 | 第29-33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历史背景 | 第29-31页 |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传入的方式和路径 | 第31-32页 |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得到推广的深层原因 | 第32-33页 |
·新式学校美术教育的借鉴对象 | 第33-39页 |
·留学潮的产生 | 第34-35页 |
·效法日本 | 第35-36页 |
·借鉴欧美 | 第36-39页 |
第四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特点 | 第39-64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多样化呈现 | 第40-50页 |
·教育形式多样化 | 第40-43页 |
·教育目的多样化 | 第43-46页 |
·教育方法多样化 | 第46-49页 |
·美术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 第49-50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系统化构建 | 第50-57页 |
·学科设置体系系统化 | 第50-52页 |
·课程设置体系系统化 | 第52-53页 |
·教师、教材及教具选择系统化 | 第53-56页 |
·美术教育体系系统化的影响 | 第56-57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本土化融合 | 第57-64页 |
·美术教学方法融合 | 第57-59页 |
·美术学科融合 | 第59-60页 |
·美术教育思想融合 | 第60-64页 |
第五章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历史评价及启示 | 第64-76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利弊分析 | 第64-66页 |
·对中国传统美术教育改革利弊分析 | 第65页 |
·对西方美术教育的模仿利弊分析 | 第65-66页 |
·民国前期新式学校高等美术教育的启示 | 第66-76页 |
·提高文化艺术理论修养 | 第67-69页 |
·加强社会实践性与职业性 | 第69-70页 |
·注重学生创造力培养 | 第70-73页 |
·超越传统观念,鼓励创新和多样化 | 第73-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附录 | 第78-97页 |
1912 年至1936 年私立美术学校表 | 第78-81页 |
1918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 第81-82页 |
1927 年上海美专教职员表 | 第82-83页 |
1918 年教育部颁布的《北京美术学校学则》课程设置 | 第83-88页 |
私立上海美术专门学校各系必修、选修学程教科用书目录(1927 年) | 第88-89页 |
1937 年前归国的主要留学生名单 | 第89-95页 |
上海美专学制及课程变更情况表 | 第95-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