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论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论文

协商民主理论的宪政研究--以温岭民主恳谈制度的实践为视角

摘要第1-10页
引言第10-13页
 一、研究意义第10页
 二、研究方法第10-11页
 三、研究资料第11页
 四、理论创新第11-13页
第一章 协商民主的理论及其合宪性第13-24页
 一、协商民主理论的概念第13-14页
 二、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第14-17页
 三、协商民主的主要特征第17-20页
  (一) 合法性第17-18页
  (二) 多元性第18页
  (三) 参与性第18页
  (四) 包容性第18页
  (五) 平等性第18-19页
  (六) 公开性第19页
  (七) 共识性第19-20页
 四、协商民主理论中的公众参与第20-21页
 五、协商民主理论的合宪价值第21-23页
  (一) 协商民主保障实质平等第21页
  (二) 协商民主补充对公权力的监督第21-22页
  (三) 协商民主实现决策的合法性第22页
  (四) 协商民主确保法治建设的环境第22-23页
 六、小结第23-24页
第二章 温岭民主恳谈制度的概述第24-33页
 一、民主恳谈制度产生的背景第24-26页
  (一) 经济基础第24页
  (二) 政治基础第24-25页
  (三) 法治基础第25页
  (四) 社会基础第25-26页
 二、民主恳谈制度的发展沿革第26-30页
  (一) 初期阶段——无序式的自愿协商第26-27页
  (二) 中期阶段——原则式的全面协商第27-29页
  (三) 深化阶段——制度化的程序协商第29-30页
 三、民主恳谈制度实践的意义第30-33页
  (一) 民主恳谈保障民主权利实现第30-31页
  (二) 民主恳谈补充人大监督职能第31页
  (三) 民主恳谈验证协商民主理论的适用性第31-33页
第三章 民主恳谈制度实践的宪政分析第33-45页
 一、民主恳谈主体确定的合宪性第33-36页
  (一) 民主恳谈主体的包容性第33-35页
  (二) 民主恳谈主体的平等性第35-36页
  (三) 民主恳谈主体的参与性第36页
 二、民主恳谈的程序正义第36-45页
  (一) 民主恳谈信息的公开第36-40页
  (二) 民主恳谈的表达自由第40-41页
  (三) 民主恳谈的程序纠偏第41-42页
  (四) 民主恳谈结果的公益性第42-43页
  (五) 民主恳谈中的社会组织参与第43-45页
第四章 民主恳谈制度的主要影响及前景分析第45-54页
 一、民主恳谈制度的主要影响第45-47页
  (一) 民主权利享有转向民主权利实践第45-46页
  (二) 破解政策制定和实施“合法性困局”第46-47页
  (三) 激活基层人民代表大会的工作机制第47页
 二、民主恳谈制度的前景分析第47-54页
  (一) 协商权的法律性质第47-49页
  (二) 民主恳谈的法制化第49-51页
  (三) 民主恳谈的普及化第51-54页
结论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附录第57-65页
 附录一第57-58页
 附录二第58-59页
 附录三第59-60页
 附录四第60-61页
 附录五第61-62页
 附录六第62-63页
 附录七第63-64页
 附录八 《温岭民主恳谈大事记》第64-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冷战后中美关系中的印度因素--从地缘政治角度分析
下一篇:关于按比例就业制度的法律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