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仲裁法论文

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2页
第一章 争议可仲裁性的概念界定和研究意义第12-19页
 一、争议可仲裁性概述第12-15页
  (一) 争议可仲裁性的概念和特征第12-13页
  (二) 争议的可仲裁性与可诉性第13-15页
 二、争议可仲裁性的理论基础第15-16页
  (一) 有限的意思自治第15页
  (二) 公共政策对法律的影响第15-16页
 三、争议可仲裁性的研究意义第16-19页
  (一) 国内法的研究意义第17页
  (二) 国际法上的研究意义第17-19页
第二章 比较法上的争议可仲裁性研究第19-29页
 一、综述第19-21页
  (一) 概括式立法方式及评析第19-20页
  (二) 列举式立法方式及评析第20-21页
  (三) 结合式立法方式及评析第21页
 二、主要国家的立法实践第21-25页
  (一) 英国第21-22页
  (二) 美国第22-23页
  (三) 德国第23-24页
  (四) 瑞典第24-25页
  (五) 国际法上争议可仲裁性的立法发展和现状第25页
 三、国际上的发展趋势和成因第25-29页
  (一) 发展现状第25-27页
  (二) 成因第27-29页
第三章 争议的可仲裁性的标准的确立第29-38页
 一、影响争议可仲裁性的因素第29-34页
  (一) 外部因素第29-31页
  (二) 内在因素第31-34页
 二、争议的可仲裁性的标准第34-38页
  (一) 争议涉及法律关系主体的平等性第34-35页
  (二) 争议涉及法律关系主体对客体的可处分性第35-36页
  (三) 争议涉及法律关系的可诉讼性第36-38页
第四章 我国争议可仲裁性的立法现状和立法建议第38-47页
 一、我国的立法现状第38-41页
  (一) 现状分析——结合式立法例第38-39页
  (二) 现行立法的弊端和不足第39-41页
 二、争议的可仲裁性标准的适用——立法建议第41-47页
  (一) 综合立法考量因素第41-42页
  (二) 总体规定第42-43页
  (三) 具体争议的可仲裁性的规定第43-47页
结论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49页

论文共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仲裁员民事责任之探析
下一篇: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真实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