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2-17页 |
1.1.1 数字插图的概述 | 第12-13页 |
1.1.2 数字插图与传统插图的关系 | 第13页 |
1.1.3 数字插图发展的国内外现状 | 第13-17页 |
1.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7-19页 |
1.2.1 个性化设计语言增强了数字插图的功能 | 第17-18页 |
1.2.2 个性化设计语言有利于数字插图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1页 |
第2章 数字插图个性化设计语言的表现形式分析 | 第21-27页 |
2.1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概述 | 第21-22页 |
2.1.1 个性化的涵义 | 第21页 |
2.1.2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审美价值 | 第21-22页 |
2.2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分类 | 第22-25页 |
2.2.1 绘画痕迹的魅力 | 第22-23页 |
2.2.2 拼贴组合的力量 | 第23页 |
2.2.3 创意改造的惊喜 | 第23-24页 |
2.2.4 手工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 第24-25页 |
2.3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特征 | 第25-27页 |
2.3.1 综合性 | 第25页 |
2.3.2 原创性 | 第25页 |
2.3.3 创新性 | 第25页 |
2.3.4 艺术性 | 第25-26页 |
2.3.5 颠覆性 | 第26-27页 |
第3章 数字插图表现形式的个性化设计语言形成的基础 | 第27-42页 |
3.1 个性化设计语言形成的文化基础 | 第27-35页 |
3.1.1 尊重人文思想 | 第27-28页 |
3.1.2 思想观念解放 | 第28-31页 |
3.1.3 多元化的发展 | 第31-34页 |
3.1.4 原创文化开发 | 第34-35页 |
3.2 个性化设计语言形成的美学基础 | 第35-38页 |
3.2.1 传统美学与外来美学的融合 | 第35-36页 |
3.2.2 传统美学研究的扩展与深入 | 第36-37页 |
3.2.3 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的碰撞 | 第37-38页 |
3.3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视觉审美表现 | 第38-42页 |
3.3.1 均衡表现 | 第38-39页 |
3.3.2 节奏表现 | 第39页 |
3.3.3 比例表现 | 第39-40页 |
3.3.4 空间表现 | 第40页 |
3.3.5 矛盾表现 | 第40页 |
3.3.6 留白表现 | 第40-42页 |
第4章 数字插图表现形式的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应用研究 | 第42-62页 |
4.1 个性化设计语言在设计题材上的应用表现 | 第42-52页 |
4.1.1 在基础设计元素上的扩展 | 第42-45页 |
4.1.2 在设计主题内容上的扩展 | 第45-52页 |
4.2 个性化设计语言在设计手法上的应用表现 | 第52-57页 |
4.2.1 摄影图片的个性化设计 | 第52-53页 |
4.2.2 矢量绘制的抽象化表现 | 第53-54页 |
4.2.3 传统二维空间的突破 | 第54-56页 |
4.2.4 影印、喷墨技术的应用 | 第56页 |
4.2.5 特殊效果处理的应用 | 第56-57页 |
4.3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应用启示 | 第57-60页 |
4.3.1 基于文化研究的创作 | 第57-58页 |
4.3.2 基于设计技法的创作 | 第58-60页 |
4.4 激发灵感是个性化设计语言不断完善丰富的关键 | 第60-62页 |
4.4.1 不断激发灵感的重要性 | 第60-61页 |
4.4.2 激发灵感的途径 | 第61-62页 |
第5章 数字插图表现形式的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形成 | 第62-67页 |
5.1 个性化设计语言形成的要素 | 第62-63页 |
5.1.1 创意要素 | 第62页 |
5.1.2 素材要素 | 第62-63页 |
5.1.3 表现要素 | 第63页 |
5.2 矢量绘制数字插图 | 第63-65页 |
5.3 个性化设计语言的发展方向 | 第65-67页 |
5.3.1 树立自己的个性化品牌 | 第65-66页 |
5.3.2 成为商业设计的保鲜剂 | 第66页 |
5.3.3 使作品成为灵感的源泉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