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 1.1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1.1 球墨铸铁的发展概况 | 第10-11页 | 
| 1.2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1.2.1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2.2 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1.2.3 铁素体球墨铸铁的低温冲击韧性特点 | 第14页 | 
| 1.3 球墨铸铁微观断裂行为研究进展 | 第14-20页 | 
| 1.3.1 脆性解理断裂微观机理 | 第15-16页 | 
| 1.3.2 韧性断裂微观机理 | 第16-17页 | 
| 1.3.3 韧脆转移微观机理 | 第17-19页 | 
| 1.3.4 球墨铸铁断裂的微观机理 | 第19-20页 | 
| 1.4 存在问题及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1-24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2.2 冲击性能测试 | 第21-22页 | 
| 2.3 组织观察及分析 | 第22-24页 | 
| 2.3.1 显微金相观察 | 第22页 | 
| 2.3.2 SEM断口形貌观察 | 第22页 | 
| 2.3.3 冲击断口原位观察 | 第22-23页 | 
| 2.3.4 激光共聚焦断口三维形貌观察 | 第23页 | 
| 2.3.5 透射电镜 | 第23-24页 | 
| 第3章 铁素体球墨铸铁的冲击断裂行为 | 第24-43页 | 
| 3.1 温度对铁素体球铁冲击性能的影响 | 第24-33页 | 
| 3.1.1 QT350-22L及QT400-18L球墨铸铁的显微组织及冲击性能 | 第24-29页 | 
| 3.1.2 QT350-22L及QT400-18L球墨铸铁冲击过程吸收能量的变化规律 | 第29-33页 | 
| 3.2 铁素体球铁冲击断口特征随温度变化规律 | 第33-41页 | 
| 3.2.1 冲击断口形貌特征 | 第33-35页 | 
| 3.2.2 冲击断口定量分析 | 第35-41页 |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第4章 铁素体球墨铸铁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因素 | 第43-64页 | 
| 4.1 铁素体晶粒对冲击断裂的影响 | 第43-49页 | 
| 4.1.1 铁素体晶粒尺寸对低温冲击断裂的影响 | 第43-46页 | 
| 4.1.2 晶界对低温冲击断裂的影响 | 第46-49页 | 
| 4.2 石墨球尺寸及分布对冲击断裂行为的影响 | 第49-62页 | 
| 4.2.1 石墨球数与冲击韧性的关系 | 第49-51页 | 
| 4.2.2 冲击断口附近石墨球的形态 | 第51-55页 | 
| 4.2.3 石墨球周围受力分析 | 第55-57页 | 
| 4.2.4 石墨-基体界面 | 第57-60页 | 
| 4.2.5 厚大断面球墨铸铁低温冲击性能 | 第60-62页 |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5章 QT400-18L球墨铸铁裂纹萌生扩展与断口组织 | 第64-81页 | 
| 5.1 -20℃下QT400-18L球墨铸铁裂纹扩展及断口组织 | 第64-69页 | 
| 5.1.1 -20℃下QT400-18L球墨铸铁裂纹萌生及扩展 | 第64-66页 | 
| 5.1.2 -20℃下QT400-18L球墨铸铁断口组织 | 第66-69页 | 
| 5.2 韧脆转变区间球墨铸铁裂纹萌生扩展及组织特征 | 第69-73页 | 
| 5.3 铁素体球墨铸铁孪生诱发解理断裂 | 第73-79页 | 
| 5.3.1 -60℃下QT400-18L球墨铸铁裂纹萌生及扩展 | 第73-77页 | 
| 5.3.2 -60℃下QT400-18L球墨铸铁的形变孪晶 | 第77-79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 第6章 铁素体球墨铸铁韧脆转变机理 | 第81-98页 | 
| 6.1 解理与韧窝相互竞争机制 | 第81-83页 | 
| 6.2 韧脆转变温度的确定 | 第83-85页 | 
| 6.3 韧脆转变过程位错微观组织变化 | 第85-89页 | 
| 6.3.1 不同温度下冲击断口附近位错组态 | 第85-87页 | 
| 6.3.2 不同温度下位错密度的变化 | 第87-89页 | 
| 6.4 基于位错动力学的本构模型研究 | 第89-96页 | 
| 6.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 第7章 结论 | 第98-10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0-107页 |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07-109页 | 
| 致谢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