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1.1 海藻酸钠的结构和性质 | 第9-10页 |
1.2 高岭土 | 第10-12页 |
1.2.1 高岭土的结构和性质 | 第10页 |
1.2.2 高岭土的表面改性 | 第10-12页 |
(1)、煅烧改性法 | 第11页 |
(2)、表面包覆改性法 | 第11页 |
(3)、偶联剂改性法 | 第11页 |
(4)、球磨法 | 第11-12页 |
1.2.3 高岭土的改性工艺 | 第12页 |
1.3 缓释凝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12-14页 |
1.3.1 乳化-凝胶法 | 第12-13页 |
1.3.2 乳化-溶剂挥发法 | 第13页 |
1.3.3 挤出-外胶法 | 第13-14页 |
1.4 Pickering乳液 | 第14-17页 |
1.4.1 Pickering乳液简介 | 第14-15页 |
1.4.2 Pickering乳液与传统乳液的比较 | 第15页 |
1.4.3 Pickering乳液稳定性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5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2 高岭土球磨改性及表征 | 第18-28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18页 |
2.2 实验步骤 | 第18页 |
2.3 改性高岭土的测定和表征 | 第18-27页 |
2.3.1 未改性高岭土的粒径和电位分析 | 第18-20页 |
2.3.2 改性高岭土的粒径和电位分析 | 第20-22页 |
2.3.3 改性高岭土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2页 |
2.3.4 改性高岭土的透射电镜分析 | 第22-23页 |
2.3.5 改性高岭土接触角测定 | 第23-24页 |
2.3.6 改性高岭土的红外光谱分析 | 第24-25页 |
2.3.7 改性高岭土的X射线衍射分析 | 第25页 |
2.3.8 改性高岭土的差示扫描分析 | 第25-26页 |
2.3.9 球磨改性前后堆积密度的分析 | 第26-27页 |
2.4 小结 | 第27-28页 |
3 缓释凝胶微球的制备 | 第28-35页 |
3.1 实验药品和仪器 | 第28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3.3 缓释凝胶微球的测定与表征 | 第29-30页 |
3.3.1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29页 |
3.3.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29页 |
3.3.3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测定 | 第29页 |
3.3.4 热重(TGA)分析 | 第29页 |
3.3.5 溶胀度测定 | 第29-3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0-34页 |
3.4.1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30页 |
3.4.2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30-32页 |
3.4.3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32-33页 |
3.4.4 热重(TGA)分析 | 第33-34页 |
3.4.5 溶胀度计算 | 第34页 |
3.5 小结 | 第34-35页 |
4 Ugi改性海藻酸钠及其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35-43页 |
4.1 引言 | 第35页 |
4.2 试剂与仪器 | 第35-3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6页 |
4.3.1 Ugi-Alg的合成与表征 | 第36页 |
4.3.2 蒙脱土(KL)微粒的表面改性 | 第36页 |
4.3.3 Ugi-Alg协同MKLPickering孰液的制备和表征 | 第36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36-42页 |
4.4.1 Ugi-Alg的合成 | 第36-38页 |
4.4.2 MKL/Ugi-Alg水分散体系的制备 | 第38-39页 |
4.4.3 不同pH值Pickering乳液的制备 | 第39-42页 |
4.5 小结 | 第42-43页 |
5 结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硕士期间的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