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基于棉纤维微流控分离/分析新方法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4页
    1.1 微流控芯片第12-13页
        1.1.1 微流控芯片的特点第12页
        1.1.2 微流控芯片的材料及加工技术第12-13页
        1.1.3 微流控芯片的应用第13页
    1.2 微流控纸分析器件第13-15页
        1.2.1 纸基微流控的特点第13-14页
        1.2.2 微流控纸分析器件的加工技术第14页
        1.2.3 微流控纸分析器件的应用第14-15页
    1.3 基于纤维织物的微流控分析器件第15-18页
        1.3.1 纤维织物微流控的特点第15-16页
        1.3.2 纤维织物微流控的研究进展第16-18页
    1.4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第18-19页
    参考文献第19-24页
第二章 微流控通道装置的研制第24-29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页
        2.2.1 试剂及材料第24页
        2.2.2 微流控通道装置的制作第2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24-27页
        2.3.1 “U”型支架第25页
        2.3.2 加样系统第25-26页
        2.3.3 储液装置第26-27页
        2.3.4 微流控线端固定器第27页
    2.4 结论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29页
第三章 实验用线的预处理第29-36页
    3.1 引言第29页
    3.2 实验部分第29-30页
        3.2.1 仪器及试剂第29页
        3.2.2 线段预处理第29-30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0-34页
        3.3.1 线段预处理方法的选择第30页
        3.3.2 NaOH用量的影响第30-31页
        3.3.3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用量的影响第31-32页
        3.3.4 时间的影响第32页
        3.3.5 温度的影响第32-33页
        3.3.6 线段材质的影响第33-34页
    3.4 结论第34页
    参考文献第34-36页
第四章 “Y”型棉涤线微流控通道测定亚硝酸根研究第36-46页
    4.1 引言第36页
    4.2 实验部分第36-38页
        4.2.1 仪器及试剂第36-37页
        4.2.2 “Y”型棉涤线微流控分析通道第37-38页
        4.2.3 实验步骤第38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4.3.1 微流控通道长度的影响第38-39页
        4.3.2 微流控通道倾斜度的影响第39-40页
        4.3.3 显色剂的影响第40-41页
        4.3.4 干扰实验第41-42页
        4.3.5 检测方法的比较第42页
        4.3.6 样品分析第42-43页
    4.4 结论第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第五章 棉涤线微流控通道分离混合染料研究第46-57页
    5.1 引言第46页
    5.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5.2.1 仪器及试剂第46-47页
        5.2.2 棉涤线微流控分离通道第47页
        5.2.3 实验步骤第47-48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48-55页
        5.3.1 染料吸收光谱第48-49页
        5.3.2 洗脱液的选择第49-50页
        5.3.3 展开剂的选择第50-52页
        5.3.4 进样方式的选择第52-53页
        5.3.5 分离通道倾斜度的影响第53-54页
        5.3.6 分离通道长度的影响第54页
        5.3.7 混合染料的分离第54-55页
    5.4 结论第55页
    参考文献第55-57页
第六章 复合线三通道微流控-激光热透镜光谱法同时测定铜和锌研究第57-68页
    6.1 引言第57页
    6.2 实验部分第57-60页
        6.2.1 仪器及试剂第57-59页
        6.2.2 复合线三通道微流控分析装置第59-60页
        6.2.3 实验步骤第6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60-66页
        6.3.1 方法原理第60-61页
        6.3.2 微流控通道倾斜度的影响第61-62页
        6.3.3 锌试剂浓度的影响第62-63页
        6.3.4 缓冲溶液迁移体积的影响第63-64页
        6.3.5 有机溶剂的影响第64页
        6.3.6 干扰实验第64页
        6.3.7 作曲线、检出限和精密度第64-65页
        6.3.8 土壤样品分析第65-66页
    6.4 结论第66页
    参考文献第66-6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8-70页
致谢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掺杂TiO2光催化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下一篇:Phellinus属桑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瓦尼木层孔菌培养模式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