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
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4-38页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4-1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8-3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1.2.3 研究现状简评 | 第27-3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31-3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32-33页 |
1.4.1 文献法 | 第32页 |
1.4.2 问卷调查法 | 第32页 |
1.4.3 访谈法 | 第32-33页 |
1.5 理论基础 | 第33-38页 |
1.5.1 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 | 第33-35页 |
1.5.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 第35-36页 |
1.5.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 第36-38页 |
2 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与当代价值 | 第38-70页 |
2.1 中华文化认同的基本内容 | 第42-60页 |
2.1.1 精神层面的中华文化 | 第46-58页 |
2.1.2 物质层面的中华文化 | 第58-60页 |
2.2 中华文化认同的当代价值 | 第60-70页 |
2.2.1 有利于维护中国的文化安全 | 第61-64页 |
2.2.2 有利于巩固中国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 第64-65页 |
2.2.3 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 | 第65-68页 |
2.2.4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68-70页 |
3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70-85页 |
3.1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调查方法 | 第70-72页 |
3.1.1 中华文化认同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制定 | 第70-71页 |
3.1.2 中华文化认同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第71-72页 |
3.2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调查结果 | 第72-85页 |
3.2.1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整体情况 | 第72-74页 |
3.2.2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解析 | 第74-82页 |
3.2.3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主要问题 | 第82-85页 |
4 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85-115页 |
4.1 中华文化影响力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 | 第85-93页 |
4.1.1 中华文化的传承遭受某些阻碍 | 第87-91页 |
4.1.2 中华文化对少数国民缺少吸引力 | 第91-93页 |
4.2 蒙古族大学生实际利益的缩减 | 第93-100页 |
4.2.1 蒙古族大学生的就业较为艰难 | 第94-96页 |
4.2.2 蒙古族所处的草原环境逐渐恶化 | 第96-98页 |
4.2.3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相对式微 | 第98-100页 |
4.3 蒙古族大学生思想基础的弱化 | 第100-115页 |
4.3.1 西方文化的多维渗透 | 第100-107页 |
4.3.2 宗教信仰的潜在冲击 | 第107-110页 |
4.3.3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实效性的缺失 | 第110-115页 |
5 增强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途径 | 第115-150页 |
5.1 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 | 第115-123页 |
5.1.1 注重中华文化的整体性研究 | 第115-118页 |
5.1.2 大力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 | 第118-120页 |
5.1.3 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 | 第120-123页 |
5.2 夯实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利益基础 | 第123-134页 |
5.2.1 合理解决蒙古族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 第123-127页 |
5.2.2 维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 | 第127-130页 |
5.2.3 尊重和传承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 第130-134页 |
5.3 完善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思想保障 | 第134-150页 |
5.3.1 深化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 | 第134-139页 |
5.3.2 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 第139-143页 |
5.3.3 运用文化管理构筑文化安全的防线 | 第143-150页 |
6 结论 | 第150-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152-166页 |
附录A 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调查问卷 | 第166-169页 |
附录B 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知情况调查问卷 | 第169-171页 |
附录C 当代蒙古族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访谈提纲 | 第171-176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第176-17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