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语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38页 |
1 水体富营养化及蓝藻水华 | 第12-13页 |
2 微囊藻毒素概况 | 第13-15页 |
2.1 微囊藻毒素的产生 | 第13-15页 |
2.2 微囊藻毒素产生的主要因素 | 第15页 |
3 微囊藻毒素的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5-19页 |
4 微囊藻毒素的检测 | 第19-21页 |
4.1 生物学检测法 | 第19-20页 |
4.2 化学分析方法 | 第20页 |
4.3 生物化学方法 | 第20-21页 |
5 微囊藻毒素的降解 | 第21页 |
6 微囊藻毒素的代谢和排泄 | 第21-23页 |
7 动物体内微囊藻毒素的提取与纯化 | 第23-25页 |
7.1 固相萃取 | 第24页 |
7.2 固定萃取技术在微囊藻毒素前处理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8 微囊藻毒素毒性和其致毒机制 | 第25-32页 |
8.1 毒性 | 第25-26页 |
8.2 肾毒性 | 第26-27页 |
8.3 遗传毒性 | 第27-28页 |
8.4 胚胎及发育毒性 | 第28-29页 |
8.5 生殖毒性 | 第29-30页 |
8.6 神经毒性 | 第30-31页 |
8.7 其他毒性 | 第31-32页 |
8.8 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第32页 |
9 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制 | 第32-34页 |
10 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 | 第34-38页 |
第二章 微囊藻毒素神经毒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38-79页 |
引言 | 第3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52页 |
1.1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1.2 试剂盒与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1.2.1 试剂盒与酶 | 第40页 |
1.2.2 主要生物化学试剂 | 第40-41页 |
1.3 微囊藻毒素粗提液的制备和测定 | 第41页 |
1.4 实验动物及实验方案 | 第41-52页 |
1.4.1 实验动物 | 第41页 |
1.4.2 斑马鱼的染毒与采样 | 第41-42页 |
1.4.3 MC-LR半致死剂量确定 | 第42-43页 |
1.4.4 斑马鱼脑组织的固定 | 第43-44页 |
1.4.5 毒素含量测定 | 第44页 |
1.4.6 蛋白磷酸酶PP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1.4.7 总RNA的提取,反转录及Real-Time PCR分析 | 第45-49页 |
1.4.8 蛋白提取 | 第49-50页 |
1.4.9 2-DE分析 | 第50-51页 |
1.4.10 图像采集与分析 | 第51页 |
1.4.11 蛋白点鉴定 | 第51-52页 |
1.5 统计分析 | 第52页 |
2 结果 | 第52-69页 |
2.0 MC-LR半致死剂量确定 | 第52页 |
2.1 斑马鱼脑的组织病理学变化 | 第52-54页 |
2.1.1 光镜观察结果 | 第52-53页 |
2.1.2 脑超微结构的变化 | 第53-54页 |
2.2 脑组织中的毒素含量 | 第54-55页 |
2.3 PP活性测定 | 第55-56页 |
2.4 蛋白质组学分析 | 第56-57页 |
2.5 转录水平分析 | 第57-69页 |
3 讨论 | 第69-76页 |
4 小结 | 第76-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4页 |
致谢 | 第94-96页 |
附录:在学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