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复合材料论文--非金属复合材料论文

基于白蛋白-葡聚糖接枝复合物的自组装及其抗肿瘤应用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54页
    1.1 天然高分子纳米载药体系第14-18页
        1.1.1 白蛋白第14-17页
        1.1.2 多糖第17-18页
    1.2 天然高分子纳米载体的设计第18-28页
        1.2.1 肿瘤的血管新生第19页
        1.2.2 EPR效应与被动靶向第19-22页
        1.2.3 纳米载体的pH响应性第22-25页
        1.2.4 肿瘤细胞的主动靶向第25-28页
    1.3 其他纳米载体第28-35页
        1.3.1 前药或接枝物第28-30页
        1.3.2 纳米乳液第30-32页
        1.3.3 脂质体第32-35页
        1.3.4 聚合物胶束/纳米粒子第35页
    课题的提出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54页
第二章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盐酸阿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和表征第54-74页
    2.1 引言第54-55页
    2.2 实验部分第55-62页
        2.2.1 原料与试剂第55-56页
        2.2.2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制备第56-57页
        2.2.3 凝胶电泳分析(SDS-PAGE)第57页
        2.2.4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第57页
        2.2.5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对盐酸阿霉素的负载第57-58页
        2.2.6 分析测试第58页
        2.2.7 阿霉素体外释放研究第58-59页
        2.2.8 贴壁细胞的复苏、培养和细胞毒性实验方法第59-61页
        2.2.9 动物体内抗肿瘤效果研究第61-62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62-70页
        2.3.1 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形成过程第62-63页
        2.3.2 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第63页
        2.3.3 加热凝胶化pH值的影响第63-64页
        2.3.4 阿霉素的包埋第64-66页
        2.3.6 阿霉素的体外释放第66-67页
        2.3.7 纳米粒子的体外细胞毒性实验第67-70页
    本章小结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第三章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盐酸阿霉素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表征第74-97页
    3.1 引言第74-75页
    3.2 实验部分第75-79页
        3.2.1 原料与试剂第75页
        3.2.2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制备第75-76页
        3.2.3 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第76页
        3.2.4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纳米粒子对盐酸阿霉素的负载第76页
        3.2.5 阿霉素体外释放研究第76-77页
        3.2.6 分析测试第77-79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9-93页
        3.3.1 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形成第79-80页
        3.3.2 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第80-83页
        3.3.3 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纳米粒子的表征第83-86页
        3.3.4 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形成机理第86-87页
        3.3.5 白蛋白-葡聚糖/壳聚糖纳米粒子对阿霉素的负载第87-88页
        3.3.6 阿霉素的体外释放第88-89页
        3.3.7 载药粒子的体外毒性实验第89-90页
        3.3.8 载药粒子的体内肿瘤抑制实验第90-93页
    本章小结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第四章 超声乳化制备白蛋白-葡聚糖/紫杉醇载药乳液第97-119页
    4.1 序言第97-98页
    4.2 实验部分第98-102页
        4.2.1 原料与试剂第98-99页
        4.2.2 牛血清白蛋白-葡聚糖共价结合物的制备第99页
        4.2.3 载药乳液的制备第99页
        4.2.4 包油量的测定第99页
        4.2.5 蛋白质吸附量的测定第99-100页
        4.2.6 分析测试第100-101页
        4.2.7 肿瘤细胞抑制实验第101-102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102-115页
        4.3.1 乳液的制备第102-103页
        4.3.2 乳滴的稳定性第103-105页
        4.3.3 蛋白表面吸附量的测定第105-108页
        4.3.4 乳液的表面电荷第108-109页
        4.3.5 紫杉醇的包埋第109-110页
        4.3.6 乳液的形貌第110-111页
        4.3.7 载药乳液的体外毒性实验第111-113页
        4.3.8 细胞的内吞第113-115页
    本章小结第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19页
第五章 高压均质制备白蛋白-葡聚糖/紫杉醇载药乳液第119-140页
    5.1 引言第119-120页
    5.2 实验部分第120-124页
        5.2.1 原料与试剂第120页
        5.2.2 白蛋白-葡聚糖接枝物的制备第120-121页
        5.2.3 紫杉醇乳液的制备第121页
        5.2.4 分析测试第121-122页
        5.2.5 细胞的复苏及培养第122页
        5.2.6 细胞对白蛋白-葡聚糖乳液的摄取第122-123页
        5.2.7 肿瘤细胞抑制实验第123页
        5.2.8 荷瘤小鼠体内肿瘤抑制以生命延长实验第123-12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24-136页
        5.3.1 乳液的制备第124-127页
        5.3.2 紫杉醇的包埋第127-129页
        5.3.3 紫杉醇乳液的表征第129-130页
        5.3.4 细胞对FITC标记乳滴的摄取第130-132页
        5.3.5 紫杉醇乳液的体外细胞毒性第132-133页
        5.3.6 小鼠体内肿瘤抑制实验第133-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0页
第六章 靶向载药乳液的制备第140-153页
    6.1 引言第140-141页
    6.2 实验步骤第141页
        6.2.1 原料与试剂第141页
    6.3 实验步骤第141-144页
        6.3.1 原料与试剂第141-142页
        6.3.2 紫杉醇乳液的制备第142页
        6.3.3 分析测试第142-143页
        6.3.4 细胞的复苏及培养第143页
        6.3.5 细胞凋亡检测实验第143-144页
    6.4 结果与讨论第144-149页
        6.4.1 靶向乳液的制备第144-145页
        6.4.2 靶向乳液体外毒性实验第145-149页
    本章小结第149-150页
    参考文献第150-153页
全文总结第153-155页
作者简介第155-157页
致谢第157-159页

论文共1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原结合的季铵化壳聚糖纳米粒的鼻腔免疫
下一篇:伞形科两种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