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纳米镍基微波催化剂制备及其微波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1.1 引言第10页
    1.2 环己醇和环己酮的的主要生产方法第10-12页
        1.2.1 苯酚加氢法第10-11页
        1.2.2 苯加氢法第11页
        1.2.3 环己烷氧化法第11-12页
    1.3 环己烷氧化法中催化剂的研究进展第12-17页
        1.3.1 分子筛催化剂第12-14页
        1.3.2 光催化剂第14-15页
        1.3.3 贵金属催化剂第15-16页
        1.3.4 纳米氧化物催化剂第16-17页
    1.4 微波催化技术第17-20页
        1.4.1 微波及其特性第17页
        1.4.2 微波催化氧化的原理第17-18页
        1.4.3 微波技术的应用第18-20页
    1.5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0-22页
        1.5.1 本论文研究思路第20页
        1.5.2 本论文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22-32页
    2.1 实验试剂第22-23页
    2.2 实验仪器及设备第23-24页
        2.2.1 实验仪器第23页
        2.2.2 反应装置图第23-24页
    2.3 催化剂的表征第24-25页
        2.3.1 TG-DSC分析第24页
        2.3.2 BET分析第24-25页
        2.3.3 X-射线衍射(XRD)分析第25页
        2.3.4 透射电镜(TEM)分析第25页
    2.4 环己烷氧化产物的分析第25-32页
        2.4.1 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第25-27页
        2.4.2 氧化产物中环己醇和环己酮的气相色谱分析第27-28页
        2.4.3 氧化产物中过氧化物CHHP的定量分析第28-29页
        2.4.4 氧化产物中酸、酯含量的测定第29-32页
第3章 微波催化剂纳米NiO的制备及其微波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第32-46页
    3.1 引言第32页
    3.2 微波催化剂纳米NiO的制备第32-33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33-44页
        3.3.1 不同催化剂微波催化环己烷氧化的活性对比第33-34页
        3.3.2 不同反应条件下环己烷的选择氧化第34-35页
        3.3.3 不同沉淀剂种类对NiO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5-37页
        3.3.4 不同焙烧温度对NiO催化活性的影响第37-40页
        3.3.5 工艺条件的研究第40-44页
            3.3.5.1 微波功率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40-41页
            3.3.5.2 引发剂用量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41-42页
            3.3.5.3 催化剂用量对环己烷反应的影响第42页
            3.3.5.4 微波辐射时间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42-43页
            3.3.5.5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43-44页
    3.4 小结第44-46页
第4章 微波催化剂CuO-NiO复合氧化物的制备及其微波催化环己烷氧化性能研究第46-58页
    4.1 前言第46页
    4.2 微波催化剂CuO-NiO复合氧化物的制备第46-47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47-55页
        4.3.1 不同Cu/Ni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第47-48页
        4.3.2 不同焙烧温度对复合氧化物CuO-NiO催化活性的影响第48-49页
        4.3.3 微波功率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49-50页
        4.3.4 引发剂用量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50-51页
        4.3.5 催化剂用量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51-53页
        4.3.6 微波辐射时间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53-54页
        4.3.7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次数对环己烷氧化的影响第54页
        4.3.8 催化剂纳米NiO与CuO-NiO在最优反应条件下的活性对比第54-55页
    4.4 微波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历程及机理第55-57页
        4.4.1 微波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历程第55-56页
        4.4.2 微波催化环己烷选择氧化反应机理第56-57页
    4.5 小结第57-58页
第5章 结论与展望第58-60页
    5.1 结论第58-59页
    5.2 展望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6页
致谢第66-6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专利情况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莲子蛋白构效关系及定向酶解改性制蛋白多肽
下一篇:负载型纳米金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