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0页 |
一、违约金的基本理论 | 第10-12页 |
(一) 约定违约金的法律规范 | 第10-11页 |
(二) 法定违约金的法律规范 | 第11页 |
(三) 具备违约金性质的法律规范 | 第11-12页 |
二、违约金认定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困境 | 第12-19页 |
(一) 当前违约金制度阻却违约的效果不佳 | 第12-13页 |
(二) 违约金认定存在的困难 | 第13-19页 |
1、违约损失界定不周延带来的困境 | 第13-15页 |
2、违约未直接造成损失时违约金的认定困境 | 第15-18页 |
3、违约金调整不统一引发争议 | 第18-19页 |
三、违约金性质分析比较及认定困境剖析 | 第19-24页 |
(一) 国外违约金制度的比较 | 第19-21页 |
1、英美法系对违约金的规定 | 第19页 |
2、大陆法系对违约金的规定 | 第19-21页 |
(二) 我国违约金性质分析 | 第21-23页 |
1、赔偿说 | 第21-22页 |
2、赔偿与惩罚双重说 | 第22-23页 |
(三) 违约金认定存在的困境分析 | 第23-24页 |
四、实现违约金功能预期效果需要强化违约金的惩罚性色彩 | 第24-27页 |
(一) 强化违约金的惩罚性色彩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 第24-25页 |
(二) 强化违约金的惩罚性色彩有利于体现当事人意思自治 | 第25-27页 |
五、违约金认定在实践中的完善路径 | 第27-31页 |
(一) 当事人存在过错,适用惩罚性违约金 | 第27-29页 |
1、明确惩罚性违约金的适用实行过错推定原则 | 第27-28页 |
2、将违约人过错程度作为衡量违约金额的参照指数 | 第28页 |
3、适用现行法律审查惩罚性违约金的合法和合理性 | 第28-29页 |
(二) 未造成实际损失时惩罚性违约金的完善调整 | 第29-30页 |
1、违约未造成损失依然需要承担违约金 | 第29页 |
2、违约金调整方案 | 第29-30页 |
(三) 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违约金的性质 | 第30-31页 |
余论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