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 第12-38页 | 
| 1.1 亲CO_2化合物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1.1.1 聚合物 | 第12-13页 | 
| 1.1.2 含氟表面活性剂 | 第13-14页 | 
| 1.1.3 烃类表面活性剂 | 第14-15页 | 
| 1.2 糖类分子酯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1.2.1 葡萄糖五乙酸酯的合成路线 | 第16-17页 | 
| 1.2.2 均相催化合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 第17-20页 | 
| 1.2.2.1 碱性催化剂 | 第17-18页 | 
| 1.2.2.2 酸性催化剂 | 第18-20页 | 
| 1.2.3 固体酸催化合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 第20-21页 | 
| 1.2.4 酶催化合成葡萄糖五乙酸酯 | 第21页 | 
| 1.2.5 结论 | 第21-22页 | 
| 1.3 糖类化合物与CO_2溶解性的测定方法 | 第22-23页 | 
| 1.4 糖类化合物在CO_2中溶解性的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 1.5 选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7-38页 | 
| 第二章 亲CO_2糖类化合物的合成设计思路及模拟计算 | 第38-42页 | 
| 2.1 引言 | 第38页 | 
| 2.2 亲CO_2糖类化合物合成设计思路 | 第38-40页 | 
| 2.3 糖类亲CO_2化合物的合成路线设计 | 第40页 | 
| 2.4 亲CO_2糖类化合物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40-42页 | 
| 第三章 亲CO_2糖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42-64页 | 
| 3.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2-43页 | 
| 3.2 α-D-吡喃葡萄糖五乙酸酯的合成 | 第43-46页 | 
| 3.2.1 合成方法 | 第43-44页 | 
| 3.2.2 反应温度及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4页 | 
| 3.2.3 乙酸酐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 3.2.4 吡啶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5页 | 
| 3.2.5 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45-46页 | 
| 3.2.6 α-D-葡萄糖五丙酸酯、α-D-葡萄糖五丁酸酯的合成 | 第46页 | 
| 3.3 β-D-吡喃葡萄糖五乙酸酯的合成 | 第46-49页 | 
| 3.3.1 合成方法 | 第46-47页 | 
| 3.3.2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7页 | 
| 3.3.3 催化剂乙酸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7-48页 | 
| 3.3.4 乙酸酐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8页 | 
| 3.3.5 最优条件的确定 | 第48页 | 
| 3.3.6 β-D-吡喃葡萄糖五丙酸酯、β-D-吡喃葡萄糖五丁酸酯的合成 | 第48-49页 | 
| 3.4 α-D-葡萄糖五乙酸酯的水解反应研究 | 第49-52页 | 
| 3.4.1 合成方法 | 第49页 | 
| 3.4.2 催化剂种类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49-50页 | 
| 3.4.3 溶剂种类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50页 | 
| 3.4.4 反应温度、配料比及溶剂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 第50-52页 | 
| 3.5 D-甲基葡萄糖苷的全酯化反应研究 | 第52-54页 | 
| 3.6 糖类化合物的结构分析 | 第54-62页 | 
| 3.6.1 熔点 | 第54-55页 | 
| 3.6.2 旋光度 | 第55-56页 | 
| 3.6.3 核磁共振分析 | 第56-62页 | 
| 3.7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 第四章 糖类化合物与CO_2相互作用的量子化学计算 | 第64-92页 | 
| 4.1 引言 | 第64页 | 
| 4.2 计算方法的选择 | 第64-65页 | 
| 4.3 D-吡喃葡萄糖五乙酸酯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65-70页 | 
| 4.3.1 2-AAGLU-CO_2 | 第65-68页 | 
| 4.3.1.1 氧原子对2-AAGLU-CO_2结合能AE影响 | 第66-67页 | 
| 4.3.1.2 氢原子对2-AAGLU-CO_2结合能AE影响 | 第67-68页 | 
| 4.3.2 2-BAGLU-CO_2 | 第68-70页 | 
| 4.3.3 小结 | 第70页 | 
| 4.4 D-吡喃葡萄糖四乙酸酯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70-74页 | 
| 4.4.1 1-AAGLU-CO_2 | 第71-72页 | 
| 4.4.2 1-BAGLU-CO_2 | 第72-74页 | 
| 4.4.3 小结 | 第74页 | 
| 4.5 全酯化D-甲基吡喃葡萄糖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74-88页 | 
| 4.5.1 全乙酸酯D-甲基葡萄糖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74-78页 | 
| 4.5.1.1 1-AAMGLU-CO_2 | 第75-76页 | 
| 4.5.1.2 1-BAMGLU-CO_2 | 第76-77页 | 
| 4.5.1.3 小结 | 第77-78页 | 
| 4.5.2 全丙酸酯D-甲基葡萄糖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78-81页 | 
| 4.5.2.1 1-APMGLU-CO_2 | 第78-80页 | 
| 4.5.2.2 1-BPMGLU-CO_2 | 第80-81页 | 
| 4.5.2.3 小结 | 第81页 | 
| 4.5.3 全丁酸酯D-甲基葡萄糖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81-85页 | 
| 4.5.3.1 1-ABUMGLU-CO_2 | 第82-83页 | 
| 4.5.3.2 1-BBUMGLU-CO_2 | 第83-85页 | 
| 4.5.3.3 小结 | 第85页 | 
| 4.5.4 全异丁酸酯D-甲基葡萄糖与CO_2的相互作用 | 第85-88页 | 
| 4.5.4.1 1-AISMGLU-CO_2 | 第85-86页 | 
| 4.5.4.2 1-BISMGLU-CO_2 | 第86-88页 | 
| 4.5.4.3 小结 | 第8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92-94页 | 
| 5.1 结论 | 第92-93页 | 
| 5.1.1 亲CO_2糖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第92页 | 
| 5.1.2 亲CO_2糖类化合物与CO_2作用的模拟计算 | 第92-93页 | 
| 5.2 建议 | 第93-94页 | 
| 附录 | 第94-104页 | 
| 致谢 | 第104-10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