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矿床水文地质学论文

长治盆地群采区含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0-23页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第11-19页
    1.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0-23页
第2章 研究区概况第23-45页
    2.1 研究区范围第23页
    2.2 地理位置及交通第23-25页
    2.3 地形地貌第25-27页
    2.4 气象第27页
    2.5 水文第27-29页
    2.6 地层第29-32页
    2.7 构造第32-34页
    2.8 水文地质条件第34-44页
    2.9 本章小结第44-45页
第3章 采动影响下含水层变异厚度研究第45-77页
    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确定变异含水层厚度特征第45-53页
    3.2 现场仰孔压水试验确定变异含水层厚度特征第53-61页
    3.3 地面压水试验研究含水层结构变异高度第61-69页
    3.4 研究区内含水层结构变异厚度特征第69页
    3.5 岩层变异带高度发育影响因素第69-71页
    3.6 含水层结构变异最大高度的理论分析第71-75页
    3.7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第4章 采煤对含隔水层渗透特征影响研究第77-106页
    4.1 水位波动带含水层渗透特征研究第77-85页
    4.2 室内实验研究水位骤降带含水层渗透特征第85-92页
    4.3 水位骤降带压水量特征分析第92-93页
    4.4 水位骤降带渗透性分析第93-96页
    4.5 采煤驱动下岩层渗透特征演变理论分析第96-103页
    4.6 变异带渗透性影响因素分析第103-105页
    4.7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5章 采动影响下水资源动态特征研究第106-125页
    5.1 水位波动带潜水位动态特征第106-111页
    5.2 水位变幅的理论分析第111-115页
    5.3 水位骤降带采空区储水能力动态特征分析第115-124页
    5.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第6章 长治盆地群采区水资源影响程度分区第125-133页
    6.1 水资源影响分区标准第125-126页
    6.2 采煤对不同含水层影响范围第126-131页
    6.3 长治盆地群采区水资源影响分区第131-132页
    6.4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133-136页
    7.1 主要结论第133-134页
    7.2 创新点第134-135页
    7.3 展望第135-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3页
附录第143-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夜间灯光数据反演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方法研究
下一篇:土壤和沉积物—水系统中草甘膦和苯嗪草酮的迁移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