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论文--环境遥感论文

夜间灯光数据反演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方法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2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1-16页
        1.1.1 PM_(2.5)定义及其来源第11-14页
        1.1.2 PM_(2.5)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第14-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23页
        1.2.1 气溶胶遥感监测的相关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2 夜间灯光数据的相关研究进展第21-23页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3-24页
        1.3.1 研究目标第23页
        1.3.2 研究内容第23-24页
        1.3.3 技术路线第24页
    1.4 论文组织第24-26页
第2章 夜间灯光数据反演PM_(2.5)浓度理论基础第26-37页
    2.1 地面光源类型第26-27页
    2.2 颗粒物光散射理论第27-32页
        2.2.1 米氏散射第27-28页
        2.2.2 单散射与复散射第28-29页
        2.2.3 相关散射与非相关散射第29-30页
        2.2.4 PM_(2.5)消光特征第30-32页
    2.3 气溶胶浓度与消光系数关系第32-33页
    2.4 地表光散射模型第33-36页
        2.4.1 消光系数定义第33-34页
        2.4.2 地表光散射模型第34-36页
    2.5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3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预处理第37-54页
    3.1 研究区概况第37-38页
    3.2 数据获取第38-42页
        3.2.1 DMSP-OLS NTL数据第38-40页
        3.2.2 LANDSAT-8 OLI数据第40-41页
        3.2.3 PM_(2.5)浓度数据第41页
        3.2.4 月相数据第41页
        3.2.5 气象数据第41-42页
    3.3 数据预处理第42-47页
        3.3.1 DMSP-OLS NTL数据预处理第42-43页
        3.3.2 LANDSAT-8 OLI数据预处理第43页
        3.3.3 PM_(2.5)浓度数据处理第43-44页
        3.3.4 月相数据的数字化第44-47页
    3.4 影响夜间灯光数据的因素第47-50页
        3.4.1 月相第48页
        3.4.2 地面光源第48-49页
        3.4.3 地表大气气溶胶第49页
        3.4.4 气象因素第49页
        3.4.5 相关性分析第49-50页
    3.5 去除月相的影响第50-51页
    3.6 PM_(2.5)浓度的湿度校正第51-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夜间灯光指数构建第54-63页
    4.1 亮区面积指数第54-55页
    4.2 光强指数第55-57页
    4.3 亮度指数第57-58页
    4.4 非饱和区亮度指数第58-60页
    4.5 假日对夜间灯光指数的影响第60-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3页
第5章 大气PM_(2.5)污染水平评估模型第63-83页
    5.1 BP神经网络第63-68页
        5.1.1 神经网络概述第63-66页
        5.1.2 BP神经网络的相关研究进展第66-68页
    5.2 BP网络的设计和评价指标第68-74页
        5.2.1 BP网络的输入与输出第68-70页
        5.2.2 BP网络的结构第70-72页
        5.2.3 模型性能评价指标第72-74页
    5.3 PSO优化BP神经网络第74-78页
        5.3.1 BP神经网络的不足第74页
        5.3.2 PSO算法概述第74-76页
        5.3.3 PSO优化BP神经网络实现方法第76-78页
    5.4 结果与评价第78-80页
        5.4.1 BP网络的训练第78-79页
        5.4.2 模型性能评价结果第79-80页
    5.5 讨论第80-82页
        5.5.1 LANDSAT-8 OLI数据的作用第80-81页
        5.5.2 每日NTL数据间比较的基础第81页
        5.5.3 气象因素的影响第81-82页
    5.6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6章 模型比较与验证第83-93页
    6.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第83-85页
    6.2 计算大气消光系数第85-88页
        6.2.1 由NTL数据计算消光系数的理论依据第85-86页
        6.2.2 由NTL数据计算消光系数第86-88页
    6.3 AOT反演PM_(2.5)浓度第88-92页
    6.4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93-96页
    7.1 总结第93-94页
    7.2 创新点第94页
    7.3 展望第94-96页
参考文献第96-106页
致谢第106-108页
附录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北京沙河流域泥石流监测预警研究
下一篇:长治盆地群采区含水层结构变异及水资源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