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0-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4-38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1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1.2 主要的实验试剂及药品 | 第14页 |
1.1.3 主要仪器和器材 | 第14-15页 |
1.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15-16页 |
1.1.5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16页 |
1.1.6 模型制备 | 第16-18页 |
1.1.7 氯化三苯基四唑氮(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 | 第18页 |
1.1.8 病理组织学切片标本制备(用于免疫组化检测) | 第18-19页 |
1.1.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FAP及Caspase-3 的表达 | 第19-21页 |
1.1.10 统计学方法 | 第21页 |
1.2 结果评分 | 第21-26页 |
1.2.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结果 | 第21-22页 |
1.2.2 TTC显色结果及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结果 | 第22-23页 |
1.2.3 各组大鼠缺血半影区的GFAP阳性表达结果 | 第23-25页 |
1.2.4 各组大鼠缺血半影区凋亡蛋白caspase-3 阳性表达结果 | 第25-26页 |
1.3 讨论 | 第26-32页 |
1.3.1 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MCAO)的建立及评价及指标 | 第26-27页 |
1.3.2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 | 第27-29页 |
1.3.3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 | 第29页 |
1.3.4 M型钾离子通道开放剂的保护机制 | 第29-31页 |
1.3.5 瑞替加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对GFAP及细胞凋亡的Caspase-3表达结果影响及其脑保护机制 | 第31-32页 |
1.4 小结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第2章 综述 KCNQ型钾离子通道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38-49页 |
2.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 第38-41页 |
2.2 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现状 | 第41-43页 |
2.2.1 缺血预处理 | 第41-42页 |
2.2.2 缺血后处理 | 第42页 |
2.2.3 药物因素 | 第42页 |
2.2.4 低体温 | 第42-43页 |
2.3 KCNQ家族及相关疾病 | 第43-44页 |
2.4 KCNQ开放剂及抑制剂 | 第44-45页 |
2.5 不足与展望 | 第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