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第1章 实验研究 | 第13-31页 |
1.1 实验材料 | 第13-14页 |
1.1.1 实验动物 | 第13页 |
1.1.2 实验主要试剂 | 第13页 |
1.1.3 实验主要仪器及材料 | 第13-14页 |
1.1.4 实验主要试剂的配置 | 第14页 |
1.2 实验方法 | 第14-16页 |
1.2.1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制备 | 第14-15页 |
1.2.2 实验动物分组 | 第15-16页 |
1.3 实验检测指标及方法 | 第16-19页 |
1.3.1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 第16页 |
1.3.2 脑组织含水量测定 | 第16页 |
1.3.3 TTC染色测量脑梗死体积 | 第16-17页 |
1.3.4 脑组织切片制备 | 第17-18页 |
1.3.5 TUNEL染色评估细胞凋亡 | 第18页 |
1.3.6 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数 | 第18-19页 |
1.4 统计学分析 | 第19页 |
1.5 结果 | 第19-22页 |
1.5.1 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 第19页 |
1.5.2 各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比较 | 第19-20页 |
1.5.3 各组大鼠梗死体积的比较 | 第20页 |
1.5.4 各组大鼠缺血半暗带凋亡细胞数比较 | 第20-21页 |
1.5.5 各组大鼠Bcl-2、Bax阳性细胞表达数及Bcl-2/Bax比值比较 | 第21-22页 |
1.6 讨论 | 第22-26页 |
1.6.1 MCAO模型建立选择 | 第22页 |
1.6.2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机制 | 第22-23页 |
1.6.3 Bcl-2 蛋白家族与细胞凋亡 | 第23-25页 |
1.6.4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2章 综述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与脑梗死 | 第31-48页 |
2.1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 | 第31-33页 |
2.1.1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性 | 第32页 |
2.1.2 细胞内钙超载与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 第32页 |
2.1.3 炎症反应与细胞凋亡 | 第32-33页 |
2.2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的发展过程 | 第33-37页 |
2.2.1 缺血预适应 | 第33-34页 |
2.2.2 缺血后适应 | 第34-35页 |
2.2.3 远隔缺血后适应 | 第35-37页 |
2.3 缺血后适应的保护作用机制 | 第37-40页 |
2.3.1 影响一氧化氮的生成及释放 | 第37页 |
2.3.2 清除氧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 | 第37-38页 |
2.3.3 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 | 第38页 |
2.3.4 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 | 第38-39页 |
2.3.5 抑制细胞凋亡及炎症反应 | 第39-40页 |
2.3.6 激活细胞内阿片受体及神经系统受损后自我修复 | 第40页 |
2.4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的临床应用 | 第40-41页 |
2.5 远端肢体缺血后处理存在的问题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附录A 附图 | 第4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导师简介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6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