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2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3 青田县美丽乡村景观概况 | 第12页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2-14页 |
1.2.1 地域文化 | 第12页 |
1.2.2 景观 | 第12-13页 |
1.2.3 乡村景观 | 第13-14页 |
1.3 文化传承与乡村建设研究动态 | 第14-17页 |
1.3.1 文化传承研究动态 | 第14页 |
1.3.2 乡村建设研究动态 | 第14-15页 |
1.3.3 乡村建设中文化保护与传承案例研究 | 第15-17页 |
1.4 景观学基础理论分析研究 | 第17-22页 |
1.4.1 景观美学感知理论 | 第17-18页 |
1.4.2 景观符号学 | 第18-20页 |
1.4.3 景观生态学 | 第20-21页 |
1.4.4 遗产保护与利用 | 第21-22页 |
1.5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2-24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浙江青田县传统村落综合价值研究 | 第25-40页 |
2.1 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价 | 第25-27页 |
2.1.1 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26页 |
2.1.2 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6-27页 |
2.2 传统村落综合价值评价实证分析 | 第27-39页 |
2.2.1 指标体系 | 第28页 |
2.2.2 指标权重 | 第28-36页 |
2.2.3 评价标准及系数修正 | 第36-37页 |
2.2.4 评价结果及分析 | 第37-39页 |
2.3 小结 | 第39-40页 |
3 浙江青田县乡村景观综合感知 | 第40-53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0页 |
3.2 调查过程 | 第40-44页 |
3.2.1 问卷调查 | 第40-41页 |
3.2.2 样本选取 | 第41页 |
3.2.3 预调查及相关修正 | 第41-43页 |
3.2.4 正式调查 | 第43-44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44-52页 |
3.3.1 SD数据分析 | 第44-47页 |
3.3.2 SD评价曲线及综合比较 | 第47-52页 |
3.4 小结 | 第52-53页 |
4 浙江青田县乡村景观特质探析 | 第53-70页 |
4.1 研究方法 | 第53页 |
4.2 青田传统乡村景观风貌特质 | 第53-66页 |
4.2.1 文学作品中青田传统乡村景观特质体现 | 第53-55页 |
4.2.2 青田民居建筑中的传统乡村景观特质体现 | 第55-56页 |
4.2.3 青田传统植物中传统乡村景观特质体现 | 第56-58页 |
4.2.4 青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乡村景观特质体现 | 第58-66页 |
4.3 青田当代乡村景观特质 | 第66-69页 |
4.3.1 乡村人眼中的青田乡村景观特质 | 第66-68页 |
4.3.2 游览者眼中的青田乡村景观特质 | 第68-69页 |
4.4 小结 | 第69-70页 |
5 地域文化传承视角下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策略 | 第70-80页 |
5.1 乡村地域性景观特质识别及景观结构分区 | 第70-72页 |
5.1.1 乡村地域性景观特质识别 | 第71页 |
5.1.2 乡村地域文化生态景观安全格局构建 | 第71-72页 |
5.2 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控制性 | 第72-75页 |
5.2.1“呈现型”景观特质对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控制 | 第72-73页 |
5.2.2“营造型”景观特质对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控制 | 第73-75页 |
5.3 宏观:景观空间网络体系的构建 | 第75-76页 |
5.3.1 规划控制关键景观区域,构建“保护圈层” | 第75-76页 |
5.3.2 构建景观廊道,建设文化景观网络 | 第76页 |
5.4 中观:聚落空间景观的保护与更新 | 第76-78页 |
5.4.1 构建美丽乡村公共空间 | 第76-77页 |
5.4.2 延续和发展村落肌理 | 第77-78页 |
5.5 微观:建筑空间景观的更新与发展 | 第78-79页 |
5.5.1“类设计”模式的运用 | 第78页 |
5.5.2“边界空间”的营造设计 | 第78页 |
5.5.3 乡土材料与传统建造方法的利用 | 第78页 |
5.5.4 传统地域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 | 第78-79页 |
5.6 小结 | 第79-80页 |
6 浙江青田县美丽乡村景观构建实践 | 第80-112页 |
6.1 规划工具与方法 | 第80-81页 |
6.2 乡村景观形成原因 | 第81-85页 |
6.2.1 历史回顾 | 第81-83页 |
6.2.2 物理因素 | 第83-85页 |
6.3 青田县乡村景观特质及质量评估 | 第85-91页 |
6.3.1 乡村景观类型分析 | 第86-88页 |
6.3.2 乡村景观质量评估 | 第88-90页 |
6.3.3 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分析 | 第90-91页 |
6.4 青田县美丽乡村景观规划 | 第91-100页 |
6.4.1 总体布局 | 第91-92页 |
6.4.2 瓯江景观风情带 | 第92-93页 |
6.4.3 景观特色区 | 第93-95页 |
6.4.4 景观廊道 | 第95-97页 |
6.4.5 景观精品点 | 第97-100页 |
6.5 美丽乡村聚落空间景观构建 | 第100-104页 |
6.5.1 公共开放空间 | 第100-102页 |
6.5.2 村落肌理 | 第102-104页 |
6.6 美丽乡村建筑空间构建 | 第104-111页 |
6.6.1 宗族祭祀场所 | 第104-105页 |
6.6.2 建筑风格 | 第105-111页 |
6.7 小结 | 第111-112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7.1 结论 | 第112-113页 |
7.2 展望 | 第113-114页 |
7.2.1 限于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的美丽乡村景观构建 | 第113页 |
7.2.2 美丽乡村景观“美”的综合体现 | 第113页 |
7.2.3 美丽乡村景观构建与美丽乡村建设协调 | 第113页 |
7.2.4 美丽乡村景观构建的实施途径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附录 | 第120-137页 |
个人简介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