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8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8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4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5-17页 |
1.5.1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页 |
1.5.2 研究的不足 | 第15-17页 |
2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17-24页 |
2.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主要内容 | 第17-20页 |
2.1.1 确立人民主体的立场 | 第17-18页 |
2.1.2 确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群众观点 | 第18-19页 |
2.1.3 确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 第19-20页 |
2.2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主要内容 | 第20-24页 |
2.2.1 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 第20-21页 |
2.2.2 突出群众物质利益的重要性 | 第21-22页 |
2.2.3 创新践行群众路线的新方法 | 第22-24页 |
3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异同 | 第24-37页 |
3.1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相同点 | 第24-27页 |
3.1.1 理论根源相同 | 第24-25页 |
3.1.2 本质目的相同 | 第25-26页 |
3.1.3 基本立足点相同 | 第26-27页 |
3.1.4 基本方法相同 | 第27页 |
3.2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不同点 | 第27-32页 |
3.2.1 基本内涵的延展 | 第28-29页 |
3.2.2 利益侧重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3 实践形式的创新 | 第30-31页 |
3.2.4 结合方式的变更 | 第31-32页 |
3.3 邓小平与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不同原因分析 | 第32-37页 |
3.3.1 国际环境的变化 | 第32-33页 |
3.3.2 国内任务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3 若干重大问题的认识不同 | 第34-35页 |
3.3.4 个人特质的差异 | 第35-37页 |
4 毛泽东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贡献与现实指导 | 第37-45页 |
4.1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7-40页 |
4.1.1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7-38页 |
4.1.2 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历史贡献 | 第38-40页 |
4.2 毛泽东与邓小平群众路线思想的现实指导 | 第40-45页 |
4.2.1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第40-41页 |
4.2.2 创新激发群众主体力量的方法 | 第41-42页 |
4.2.3 创新实现群众利益的途径 | 第42-43页 |
4.2.4 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常态化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