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8-16页 |
1.1.1 时代背景 | 第8-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1.3 文献综述 | 第10-16页 |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6-17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1.3.1 可能的创新 | 第17页 |
1.3.2 存在的不足 | 第17-18页 |
第2章 委托代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 第18-23页 |
2.1 委托代理理论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8-20页 |
2.2 中国政府语境中的委托代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 中国扶贫工作中的委托代理体系 | 第21-23页 |
第3章 山西省B县精准扶贫的工作进程 | 第23-31页 |
3.1 B县概况 | 第23-24页 |
3.1.1 基本简介 | 第23页 |
3.1.2 致贫原因 | 第23-24页 |
3.2 B县扶贫工作的历史演进 | 第24-27页 |
3.2.1 扶贫初始期(1975-1984 年) | 第25页 |
3.2.2 扶贫强化阶段(1985 年—2000 年) | 第25-26页 |
3.2.3 综合扶贫阶段(2001 年—2013 年) | 第26-27页 |
3.3 B县精准扶贫阶段(2014—至今) | 第27-31页 |
3.3.1 B县精准扶贫的实施现状:基于两个村的个案研究 | 第27-29页 |
3.3.2 Y村精准扶贫情况 | 第29页 |
3.3.3 G村精准扶贫情况 | 第29-31页 |
第4章 B县扶贫过程中的代理人问题分析 | 第31-38页 |
4.1 精准扶贫过程中委托—代理的扶贫工作机制 | 第31-32页 |
4.2 B县精准扶贫过程中代理人问题的表现 | 第32-36页 |
4.2.1 B县政府扶贫过程中的逆向选择 | 第32-34页 |
4.2.2 县—村之间的利益博弈 | 第34-35页 |
4.2.3 扶贫主体之间、扶贫主体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共谋 | 第35-36页 |
4.3 B县精准扶贫过程中代理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 第36-38页 |
4.3.1 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不一致 | 第36页 |
4.3.2 信息链过长,导致监督失效 | 第36-37页 |
4.3.3 帮扶工作队的能力局限 | 第37-38页 |
第5章 规避精准扶贫中代理人问题的具体建议 | 第38-44页 |
5.1 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 | 第38-40页 |
5.1.1 实现扶贫治理法制化 | 第38-39页 |
5.1.2 加强激励政策的顶层设计 | 第39页 |
5.1.3 完善扶贫工作的考核机制 | 第39-40页 |
5.2 完善信息公开,强化内部监督机制 | 第40-41页 |
5.2.1 削减扶贫过程中的委托代理层级 | 第40页 |
5.2.2 加强信息公开工作的建设 | 第40-41页 |
5.2.3 完善扶贫机制内部监督 | 第41页 |
5.3 完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外部监督 | 第41-42页 |
5.4 加强对扶贫队伍的构建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致谢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