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氨气的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1.2.1 氨气的来源 | 第12-13页 |
1.2.2 氨气排放的影响因素 | 第13页 |
1.3 PM_(2.5)的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1.3.1 PM_(2.5)的来源与组成 | 第13-14页 |
1.3.2 PM_(2.5)的危害 | 第14-15页 |
1.4 PM_(2.5)中铵盐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1.4.1 铵盐的形成机制 | 第15-16页 |
1.4.2 铵盐形成的影响因素 | 第16-18页 |
1.4.3 铵盐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18页 |
1.5 降雨清除效率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5.1 降雨清除机制 | 第18页 |
1.5.2 降雨清除效率 | 第18-19页 |
1.6 本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9-21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6.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6.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21-26页 |
2.1 样品采集 | 第21-24页 |
2.1.1 采样点的布设 | 第21-22页 |
2.1.2 样品采集时间和数量 | 第22-23页 |
2.1.3 采样准备与现场采样 | 第23-24页 |
2.2 样品处理与分析测定 | 第24-25页 |
2.2.1 大气中氨气和颗粒物样品中NH_4~+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2 雨水样品的处理与测定 | 第25页 |
2.3 质量保证 | 第25-26页 |
第3章 氨气和PM_(2.5)中NH_4~+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26-38页 |
3.1 NH_3和PM_(2.5)中NH_4~+的浓度水平特征 | 第26-29页 |
3.1.1 NH_3和PM_(2.5)中NH_4~+浓度水平统计 | 第26-28页 |
3.1.2 NH_3和PM_(2.5)中NH_4~+浓度水平与其他地区比较 | 第28-29页 |
3.2 NH_3与PM_(2.5)中NH_4~+浓度时空分布特征 | 第29-36页 |
3.2.1 NH_3与PM_(2.5)中NH_4~+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1页 |
3.2.2 NH_3与PM_(2.5)中NH_4~+浓度季节变化特征 | 第31-32页 |
3.2.3 NH_3与PM_(2.5)中NH_4~+浓度日变化特征 | 第32-36页 |
3.3 小结 | 第36-38页 |
第4章 PM_(2.5)中NH_4~+来源分析及形成机制的探讨 | 第38-53页 |
4.1 南昌市PM_(2.5)后向轨迹来源解析 | 第38-42页 |
4.1.1 春季PM_(2.5)后向轨迹来源分析 | 第38-39页 |
4.1.2 夏季PM_(2.5)后向轨迹来源分析 | 第39-40页 |
4.1.3 秋季PM_(2.5)后向轨迹来源分析 | 第40-41页 |
4.1.4 冬季PM_(2.5)后向轨迹来源分析 | 第41-42页 |
4.2 NH_3/NH_4~+比值分析与指示 | 第42-47页 |
4.2.1 NH_3/NH_4~+比值统计及与其他地区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4.2.2 NH_3/NH_4~+比值的时空分布与指示 | 第43-47页 |
4.3 铵盐形成机制探讨 | 第47-52页 |
4.3.1 各相关因子关系的分析 | 第47-50页 |
4.3.2 NH_4~+与SO_4~(2-)和NO_3~-的关系分析 | 第50-52页 |
4.4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降雨对NH_4~+和NH_3的清除效率研究 | 第53-63页 |
5.1 采样期间雨水pH值、电导率和NH_4~+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5.1.1 雨水pH值分布频率及分段降雨pH变化特征 | 第53-54页 |
5.1.2 电导率 | 第54-55页 |
5.1.3 雨水中NH_4~+浓度分布 | 第55-56页 |
5.2 雨水中NH_4~+浓度变化与降雨量的关系探讨 | 第56-58页 |
5.3 降雨对NH_3的清除效率 | 第58-60页 |
5.3.1 日降雨量对NH_3的清除作用 | 第58-59页 |
5.3.2 连续降雨日对NH_3浓度的影响 | 第59-60页 |
5.4 降雨对颗粒物中NH_4~+的清除效率 | 第60-61页 |
5.4.1 日降雨量对颗粒物中NH_4~+的清除作用 | 第60-61页 |
5.4.2 连续降雨日对颗粒物中NH_4~+浓度的影响 | 第61页 |
5.5 小结 | 第61-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6页 |
6.1 结论 | 第63-65页 |
6.2 展望 | 第65-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