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荧光高分子纳米探针的设计、合成及应用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引言第10-29页
    1.1 荧光纳米探针概述第10-11页
    1.2 聚集诱导发光染料的研究进展第11-28页
        1.2.1 AIE荧光探针的构建第11-15页
        1.2.2 生物体内外成像的应用第15-21页
        1.2.3 荧光传感器的应用第21-25页
        1.2.4 OLED发光器件的构建第25-28页
    1.3 本文的立题思想第28-29页
第2章 以酸酐开环反应制备TPE荧光纳米颗粒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第29-36页
    2.1 原料和试剂第29-30页
    2.2 测试仪器第30页
    2.3 PEG-TPE荧光纳米颗粒的设计、合成和应用第30-32页
        2.3.1 化合物DATPE的合成第31页
        2.3.2 化合物ADPEG的合成第31页
        2.3.3 化合物PEG-TPE的合成第31页
        2.3.4 PEG-TPE纳米粒子的毒性评估第31-32页
        2.3.5 PEG-TPE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第32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2-35页
        2.4.1 核磁共振氢谱第32-33页
        2.4.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第33页
        2.4.3 荧光光谱仪第33-34页
        2.4.4 PEG-TPE的毒性评估第34页
        2.4.5 PEG-TPE的细胞成像第34-35页
    2.5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基于共价动态键一锅法构建AIE荧光纳米量子点第36-44页
    3.1 原料和试剂第37页
    3.2 测试仪器第37页
    3.3 Glu-TPE荧光天然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第37-39页
        3.3.1 4-醛基四苯乙烯的合成第37-38页
        3.3.2 荧光高分子Glu-TPE的制备第38页
        3.3.3 Glu-TPE纳米粒子的毒性评估第38页
        3.3.4 Glu-TPE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第38-39页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39-43页
        3.4.1 核磁分析第39页
        3.4.2 红外分析第39-40页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0页
        3.4.4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第40-41页
        3.4.5 光稳定性和pH响应行为评估第41-42页
        3.4.6 Glu-TPE纳米颗粒的生物毒性评估第42页
        3.4.7 Glu-TPE荧光纳米颗粒的细胞成像第42-43页
    3.5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4章 基于多组分反应构建超亮AIE荧光探针第44-52页
    4.1 原料和试剂第45页
    4.2 测试仪器第45-46页
    4.3 Whitosan@An-CHO荧光天然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第46-48页
        4.3.1 化合物 9,10-二(二溴甲基)蒽的合成第46页
        4.3.2 化合物 9,10-二(二乙基磷酰甲基)蒽的合成第46页
        4.3.3 化合物 9,10-二(对醛基苯基)蒽的合成第46-47页
        4.3.4 降解壳聚糖(WS-Chitosan)的合成第47页
        4.3.5 化合物WS-Chitosan@An-CHO的制备第47页
        4.3.6 WS-Chitosan@An-CHO纳米粒子的毒性评估第47页
        4.3.7 WS-Chitosan@An-CHO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第47-48页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8-51页
        4.4.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48页
        4.4.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48-49页
        4.4.3 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第49-50页
        4.4.4 WS-Chitosan@An-CHO纳米粒子的细胞成像第50-51页
    4.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5章 基于氧化还原聚合构建AIE高分子纳米颗粒第52-60页
    5.1 原料和试剂第53页
    5.2 测试仪器第53页
    5.3 PEG-poly(PhE-alc)荧光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第53-56页
        5.3.1 合成化合物 10-十六烷基-10H-吩噻嗪(1)第54页
        5.3.2 合成化合物 10-十六烷基-10H-吩噻嗪3醛(2)第54-55页
        5.3.3 合成化合物PhE-NH_2 (3)第55页
        5.3.4 合成化合物PhE-alc第55页
        5.3.5 合成化合物PEG-poly(PhE-alc)第55页
        5.3.6 PEG-poly(PhE-alc)纳米粒子的毒性评估第55-56页
        5.3.7 PEG-poly(PhE-alc)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第56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56-59页
        5.4.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56页
        5.4.2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第56-57页
        5.4.3 红外光谱分析第57-58页
        5.4.4 荧光光谱分析第58页
        5.4.5 PEG-poly(Phe-alc)的纳米粒子的细胞成像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6章 构建近红外AIE荧光纳米颗粒用于抗肿瘤药物载带第60-69页
    6.1 原料和试剂第61页
    6.2 测试仪器第61页
    6.3 HTPEG@ATPHE-co-BTDA荧光高分子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第61-64页
        6.3.1 合成PEG-EBA高分子第62页
        6.3.2 合成HTPEG第62页
        6.3.3 合成化合物 10-十六烷基-10H-吩噻嗪-3,7-二醛 (2)第62-63页
        6.3.4 合成化合物ATPHE第63页
        6.3.5 合成HTPEG@ATPHE-co-BTDA共聚物第63页
        6.3.6 HTPEG@ATPHE-co-BTDA纳米粒子的毒性评估第63页
        6.3.7 HTPEG@ATPHE-co-BTDA纳米粒子的荧光成像第63-64页
    6.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64-67页
        6.4.1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第64-65页
        6.4.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分析第65页
        6.4.3 HTPEG@ATPHE-co-BTDA荧光纳米颗粒的细胞成像第65-66页
        6.4.4 HTPEG@ATPHE-co-BTDA荧光纳米颗粒的抗肿瘤药缓控释第66-67页
        6.4.5 HTPEG@ATPHE-co-BTDA顺铂复合材料的抗癌评估第67页
    6.5 本章小结第67-69页
第7章 结论和展望第69-71页
致谢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8页
附录A第78-90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0-91页

论文共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纳米氧化铈的形态控制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空心双壳型MOFs微球负载钯纳米粒子结构的设计、合成及其催化加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