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法治评估指标比较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法治评估指标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2.1 界定法治:构建法治指标的逻辑起点 | 第12-13页 |
2.2 原则化与操作化:法治可被衡量的必由之路 | 第13-15页 |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15-17页 |
2.4 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模式 | 第17-19页 |
3 域外法治评估的实践与指标聚类 | 第19-27页 |
3.1 域外法治评估概况 | 第19-21页 |
3.2 域外法治评估的指标聚类 | 第21-27页 |
3.2.1 权力制约指标 | 第21-22页 |
3.2.2 根除腐败指标 | 第22-23页 |
3.2.3 政府效能指标 | 第23-24页 |
3.2.4 基本权利保护指标 | 第24-25页 |
3.2.5 司法公正指标 | 第25-27页 |
4 国内法治评估的实践与指标聚类 | 第27-35页 |
4.1 国内法治评估的研究与实践 | 第27-31页 |
4.1.1 法治评估的学术研究阵地 | 第27-28页 |
4.1.2 法治评估的地方实践 | 第28-31页 |
4.2 国内法治评估的指标聚类 | 第31-35页 |
4.2.1 立法指标 | 第31页 |
4.2.2 执法指标 | 第31-32页 |
4.2.3 司法指标 | 第32-33页 |
4.2.4 守法指标 | 第33页 |
4.2.5 法律监督指标 | 第33-34页 |
4.2.6 社会满意度指标 | 第34-35页 |
5 中外法治评估指标的差异及其原因 | 第35-41页 |
5.1 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差异 | 第35-37页 |
5.1.1 权力制约指标的缺失 | 第35页 |
5.1.2 根除腐败指标的权重过轻 | 第35-36页 |
5.1.3 基本权利保护指标的清晰度不够 | 第36-37页 |
5.1.4 指标体系评测重点不同 | 第37页 |
5.2 原因分析 | 第37-41页 |
5.2.1 理论基础层面 | 第37-38页 |
5.2.2 评估进路层面 | 第38-39页 |
5.2.3 评估目的层面 | 第39-41页 |
6 我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的完善 | 第41-46页 |
6.1 法治理念共识的达成 | 第41-42页 |
6.2 法治评估的准确定位 | 第42-44页 |
6.3 中国法治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路径 | 第44-46页 |
6.3.1 指标设计采取灵活个性化原则 | 第44页 |
6.3.2 考核结果激励机制的强化 | 第44-46页 |
7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作者简历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