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本研究课题的意义和依据 | 第11-14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1-13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三)选题依据 | 第14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14-17页 |
(一)国内研究现状梳理 | 第14-16页 |
(二)国外研究透视 | 第16-17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一)研究思路与路线 | 第17-18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8页 |
四、文章创新之处 | 第18页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第18-23页 |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二)新形势 | 第19-20页 |
(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 第20-23页 |
第一章 挑战与问题: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现状分析 | 第23-30页 |
一、新形势下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 第23-26页 |
(一)全球化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3页 |
(二)信息网络化对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冲击 | 第23-25页 |
(三)社会结构转型给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带来的挑战 | 第25-26页 |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遇到的新问题 | 第26-30页 |
(一)教育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 第26页 |
(二)教育方法与途径上存在的问题 | 第26-27页 |
(三)教育环境建设上凸显的问题 | 第27页 |
(四)教育师资队伍上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五)在教育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第二章 习近平意识形态观:新形势下指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石与实践指南 | 第30-38页 |
一、新形势下充分认清强化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意义 | 第30-33页 |
(一)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极端重要性 | 第31-32页 |
(二)意识形态工作对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 第32-33页 |
二、把握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 | 第33-34页 |
(一)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 第33-34页 |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巩固 | 第34页 |
三、切实明确新形势下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遵循 | 第34-36页 |
(一)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 第34-35页 |
(二)围绕中心工作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 第35页 |
(三)在继承中创新 | 第35-36页 |
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实现路径 | 第36-38页 |
(一)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提升道德素质 | 第36-37页 |
(二)培养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理路与对策: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践探讨 | 第38-59页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建构实践的重要意义 | 第38-40页 |
(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 第38-39页 |
(二)不断挫败西方战略攻势,增强国际话语能力 | 第39-40页 |
二、探索构建新的教育体系 | 第40-41页 |
(一)教育体系建构的原则及依据 | 第40-41页 |
(二)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 | 第41页 |
三、探索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 | 第41-45页 |
(一)积极不断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特点与规律 | 第41-42页 |
(二)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 第42-45页 |
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践教育意识,多途径切实占领教育阵地 | 第45-49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 第45-46页 |
(二)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和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 | 第46-48页 |
(三)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新媒体、新载体的有效利用 | 第48-49页 |
五、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效性 | 第49-59页 |
(一)提高教育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 第49-51页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育工作者素质 | 第51-53页 |
(三)加强教育环境,建设严格教育指导和管理 | 第53-55页 |
(四)关注教育切入点和契合点,增强教育针对性 | 第55-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