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3 相关概念解析 | 第12-13页 |
1.3.1 有机更新 | 第12页 |
1.3.2 滨河空间 | 第12-13页 |
1.3.3 活力 | 第13页 |
1.4 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 | 第13-15页 |
1.4.1 研究范围 | 第13-14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6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2 相关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8-37页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1 城市有机更新理论 | 第18-19页 |
2.1.2 城市空间相关理论 | 第19-20页 |
2.1.3 城市触媒理论 | 第20页 |
2.1.4 城市活力论 | 第20-21页 |
2.2 功能引导下的有机更新模式 | 第21-25页 |
2.2.1 生活区 | 第22-23页 |
2.2.2 商业区 | 第23页 |
2.2.3 工业区 | 第23-24页 |
2.2.4 文化区 | 第24页 |
2.2.5 生态区 | 第24-25页 |
2.3 国内外滨水空间更新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2.4 我国滨河空间更新的概括分析 | 第27-29页 |
2.4.1 现状分析 | 第27-28页 |
2.4.2 产生现状问题的原因 | 第28-29页 |
2.4.3 我国滨河空间更新的必要性 | 第29页 |
2.5 国内外城市滨水空间更新案例分析与研究 | 第29-36页 |
2.5.1 国外案例——首尔清溪川的更新改造 | 第29-33页 |
2.5.2 国内案例——台湾爱河的更新改造 | 第33-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3 绵阳平政河滨河空间概况分析 | 第37-54页 |
3.1 绵阳市概况 | 第37-38页 |
3.2 平政河流域概况 | 第38-40页 |
3.3 平政河滨河空间现状分析 | 第40-46页 |
3.3.1 建筑风貌现状 | 第40-41页 |
3.3.2 景观风貌现状 | 第41-42页 |
3.3.3 开敞空间的分析 | 第42-43页 |
3.3.4 交通可达性分析 | 第43-44页 |
3.3.5 商业业态分析 | 第44-46页 |
3.4 活动分析 | 第46-53页 |
3.4.1 人口特征分析 | 第46-48页 |
3.4.2 活动规律分析 | 第48-50页 |
3.4.3 周围环境感知分析 | 第50-51页 |
3.4.4 游憩者的建议 | 第51页 |
3.4.5 滨河空间的活力分布状况 | 第51-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4 绵阳平政河滨河空间更新体系的构建 | 第54-74页 |
4.1 滨河空间的更新目标 | 第54页 |
4.2 滨河空间的更新理念 | 第54-55页 |
4.3 滨河空间的更新原则 | 第55-56页 |
4.4 滨河空间的更新方法 | 第56页 |
4.5 滨河空间的更新设计 | 第56-72页 |
4.5.1 滨河空间的分区 | 第57-59页 |
4.5.2 经济区——营造具有经济活力的“发展空间” | 第59-61页 |
4.5.3 居住区——营造具有社会活力的“乐活空间” | 第61-66页 |
4.5.4 文化区——营造具有文化活力的“诗意空间” | 第66-69页 |
4.5.5 生态区——营造具有生态活力的“永续空间” | 第69-71页 |
4.5.6 营造四核联通的“夜活力空间” | 第71-72页 |
4.6 预期效果 | 第72-7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5 有机更新视角下滨河空间的提质策略 | 第74-78页 |
5.1 符合地域特色的文化营建策略 | 第74-75页 |
5.2 营造生态绿廊的景观策略 | 第75-76页 |
5.3 活化周边商业业态的经济策略 | 第76页 |
5.4 提升空间可达性的内外交通策略 | 第76-7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6 城市滨河空间的更新实施与管理建议 | 第78-81页 |
6.1 深入贯彻有机更新理念的全方位应用 | 第78页 |
6.2 充分响应公众参与机制 | 第78-80页 |
6.2.1 公众参与的内容上 | 第79页 |
6.2.2 公众参与的途径上 | 第79页 |
6.2.3 公众参与的保障上 | 第79-80页 |
6.3 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80-8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1 结论 | 第81-82页 |
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件 | 第87-8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