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化视角下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研究--以河北省宋家庄镇为例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5页 |
1.1.1 乡村空间建设的政策背景 | 第13页 |
1.1.2 乡村公共空间的现实需求 | 第13-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7-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5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2 乡村公共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1-31页 |
2.1 乡村公共空间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2 乡村公共空间类型 | 第22-23页 |
2.3 人性化设计理念的解读 | 第23-25页 |
2.4 相关学科基础理论 | 第25-30页 |
2.4.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5-26页 |
2.4.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第26-27页 |
2.4.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7-28页 |
2.4.4 杨.盖尔的公共空间理论 | 第28-3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乡村公共空间现状调研分析 | 第31-55页 |
3.1 调研背景 | 第31-34页 |
3.1.1 调研对象概况 | 第31页 |
3.1.2 调研实施 | 第31-33页 |
3.1.3 调研样本的基本情况 | 第33-34页 |
3.2 村民公共活动调研分析 | 第34-37页 |
3.3 乡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调研分析 | 第37-43页 |
3.3.1 空间布局现状 | 第37-39页 |
3.3.2 公共设施现状 | 第39-42页 |
3.3.3 绿化景观现状 | 第42-43页 |
3.3.4 文化建设现状 | 第43页 |
3.4 乡村公共空间满意度评价 | 第43-51页 |
3.4.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第44页 |
3.4.2 评价体系构建 | 第44-45页 |
3.4.3 数据可信度分析 | 第45-46页 |
3.4.4 权重的确定 | 第46-47页 |
3.4.5 模糊评价计算 | 第47-48页 |
3.4.6 评价结果分析 | 第48-51页 |
3.5 乡村公共空间满意度与重要性分析 | 第51-5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提升策略研究 | 第55-81页 |
4.1 乡村公共空间规划设计与提升策略的原则 | 第55-56页 |
4.2 乡村公共空间整体布局的系统性织补 | 第56-68页 |
4.2.1 公共空间功能与布局 | 第56-61页 |
4.2.2 公共空间层次与尺度 | 第61-66页 |
4.2.3 公共空间序列与节奏 | 第66-68页 |
4.3 乡村公共空间设施配置的合理性完善 | 第68-75页 |
4.3.1 运动设施 | 第68-69页 |
4.3.2 休憩设施 | 第69-72页 |
4.3.3 照明设施 | 第72-74页 |
4.3.4 环卫设施 | 第74页 |
4.3.5 其他环境设施 | 第74-75页 |
4.4 乡村公共空间景观形态的多样性营造 | 第75-77页 |
4.4.1 植物景观 | 第75-76页 |
4.4.2 铺装景观 | 第76页 |
4.4.3 景观小品 | 第76-77页 |
4.5 乡村公共空间文化内涵的多重性渗透 | 第77-78页 |
4.6 乡村公共空间对特殊人群的关怀 | 第78-80页 |
4.6.1 满足老年人需求的设计策略 | 第78-79页 |
4.6.2 满足儿童需求的设计策略 | 第79-80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81-82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7页 |
附录 | 第87-9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