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1 旋转填料床概述 | 第12-17页 |
1.1.1 旋转填料床的结构 | 第12-13页 |
1.1.2 旋转填料床的特点及适用性 | 第13-14页 |
1.1.3 旋转填料床的流体力学性能 | 第14-16页 |
1.1.4 旋转填料床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2 水脱氧技术概述 | 第17-19页 |
1.2.1 水中溶氧的危害 | 第17页 |
1.2.2 水脱氧技术简介 | 第17-19页 |
1.3 液滴运动的数值模拟 | 第19-20页 |
1.3.1 液滴碰撞-聚合模型 | 第19页 |
1.3.2 颗粒轨道模型 | 第19-20页 |
1.3.3 液滴的传质过程研究 | 第20页 |
1.4 计算流体力学简介 | 第20-22页 |
1.5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2-24页 |
1.5.1 研究目的 | 第22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水体脱氧过程理论模型的建立 | 第24-38页 |
2.1 水脱氧过程的物理模型 | 第24-26页 |
2.1.1 水脱氧过程实验装置 | 第24-25页 |
2.1.2 水脱氧过程模型基本假设及物理模型 | 第25-26页 |
2.2 流体力学基本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2.2.1 守恒型控制方程 | 第26-27页 |
2.2.2 湍流控制方程 | 第27页 |
2.3 模拟计算模型 | 第27-31页 |
2.3.1 多孔介质模型 | 第27-28页 |
2.3.2 颗粒轨道模型 | 第28-29页 |
2.3.3 液相传质速率模型 | 第29-31页 |
2.4 数值模拟过程 | 第31-33页 |
2.4.1 几何模型的创建和网格划分 | 第31-32页 |
2.4.2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32-33页 |
2.4.3 计算模型及主要参数 | 第33页 |
2.5 模型有效性验证 | 第33-37页 |
2.5.1 网格独立性测试 | 第34-35页 |
2.5.2 气相运动模型准确性测试 | 第35页 |
2.5.3 液相运动模型准确性测试 | 第35-36页 |
2.5.4 传质模型正确性检验 | 第36-3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3 水体脱氧过程中气-液相运动特性 | 第38-48页 |
3.1 氮气流场模拟结果 | 第38-44页 |
3.1.1 气相流场分析 | 第38-40页 |
3.1.2 气相压降分析 | 第40-43页 |
3.1.3 流场的端效应区 | 第43-44页 |
3.2 液滴运动模拟结果 | 第44-4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4 工艺参数对出口含氧量及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48-63页 |
4.1 正交实验分析 | 第48-51页 |
4.1.1 正交实验设计 | 第48-50页 |
4.1.2 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0-51页 |
4.2 工艺操作参数对出口含氧量及溶氧脱除率的影响 | 第51-56页 |
4.2.1 预热温度对出口含氧量及溶氧脱除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2 转子转速对出口含氧量及溶氧脱除率的影响 | 第52-54页 |
4.2.3 处理液量对出口含氧量及溶氧脱除率的影响 | 第54-55页 |
4.2.4 气液比对出口含氧量及溶氧脱除率的影响 | 第55-56页 |
4.3 工艺操作参数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1 预热温度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7页 |
4.3.2 转子转速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7页 |
4.3.3 处理液量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7-59页 |
4.3.4 气液比对液相体积传质系数的影响 | 第59页 |
4.4 两次循环吹脱处理 | 第59-61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3-65页 |
工作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录A 符号说明 | 第70-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