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课题背景 | 第10页 |
·工程项目管理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国外发展现状与模式 | 第10-12页 |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及趋势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2章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 | 第15-18页 |
·工程项目 | 第15页 |
·电网工程项目 | 第15-16页 |
·电网工程项目管理 | 第16页 |
·电网工程项目建设流程 | 第16-18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选相关政策 | 第18-19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选基本条件 | 第18-19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选考核内容及程序 | 第19页 |
·系统可靠性 | 第19-20页 |
·可靠性概念 | 第19页 |
·狭义可靠性和广义可靠性 | 第19-20页 |
·工程可靠性 | 第20页 |
·系统评价理论 | 第20-23页 |
·系统评价的概念 | 第21页 |
·系统评价的分类 | 第21页 |
·系统评价的特点 | 第21页 |
·系统评价方法 | 第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4页 |
·现有的变电站优质工程评选办法 | 第24-25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25-32页 |
·工程建设管理 | 第25-27页 |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与检测资料 | 第27-28页 |
·电气安装部分 | 第28-29页 |
·土建工程部分 | 第29-31页 |
·生产运行及技术经济指标 | 第31-32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4章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识别 | 第34-42页 |
·不可修复系统可靠性识别 | 第34-37页 |
·串联系统可靠度的计算 | 第34-35页 |
·并联系统可靠度的计算 | 第35页 |
·混联系统可靠度的计算 | 第35-37页 |
·系统可靠性识别 | 第37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可靠度的计算 | 第37-41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可靠性框图的构建 | 第37-39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单项指标可靠性的计算 | 第39-40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子系统可靠性的计算 | 第40-41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可靠性的计算 | 第41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指标体系可靠性的识别 | 第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5章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模型构建 | 第42-49页 |
·G1 权重确定法及步骤 | 第42-44页 |
·指标序关系的确定 | 第42-43页 |
·相邻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的确定 | 第43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43-44页 |
·属性测度区间识别模型 | 第44-48页 |
·属性区间的分割和有序分割类 | 第44页 |
·分类标准属性区间的确定 | 第44-45页 |
·单项指标属性测度区间的确定 | 第45-46页 |
·综合属性测度区间的确定 | 第46-47页 |
·置信度准则识别 | 第47页 |
·评分与排序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6章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模型应用 | 第49-61页 |
·参与优质工程评选变电站概况 | 第49-50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50-52页 |
·评价指标序关系的确定 | 第50页 |
·相邻指标之间相对重要程度的确定 | 第50-51页 |
·指标权重的计算 | 第51-52页 |
·变电站优质工程评价模型应用 | 第52-59页 |
·有序分割类的确定 | 第53页 |
·单指标属性测度区间的确定 | 第53-57页 |
·综合属性测度区间的确定 | 第57-58页 |
·置信度准则识别 | 第58-59页 |
·评分与排序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展望及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论文摘要 | 第6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