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国外前评价研究 | 第11-13页 |
·我国前评价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我国前评价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工程建设项目前评价理论概述 | 第17-30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涵义和作用 | 第17-18页 |
·项目前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8-25页 |
·市场分析 | 第18-20页 |
·生产规模的确定 | 第20-21页 |
·建厂条件和生产条件分析 | 第21-22页 |
·技术条件分析 | 第22-24页 |
·投资估算 | 第24页 |
·经济评价 | 第24-25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要求 | 第25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 第25-28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原则 | 第25-27页 |
·项目前评价的基本程序 | 第27-28页 |
·项目前评价的步骤 | 第28-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邯郸永和220KV 输变电工程项目概况 | 第30-39页 |
·工程概况 | 第30页 |
·电网概况 | 第30-32页 |
·邯郸电网现状 | 第30-31页 |
·武安电网现状 | 第31页 |
·负荷预测简单介绍 | 第31-32页 |
·电力负荷方法方法介绍 | 第32-34页 |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 | 第32-33页 |
·灰色预测方法 | 第33-34页 |
·灰色预测方法的优点 | 第34页 |
·邯郸永和电力负荷预测 | 第34-38页 |
·GM(1,1)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邯郸永和电力市场预测结果 | 第37-38页 |
·工程建设必要性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邯郸永和220KV 输变电工程项目地址选择与评价 | 第39-54页 |
·变电站站址选择与评价的意义 | 第39页 |
·变电站站址选择技术经济方法介绍 | 第39-40页 |
·站址条件介绍 | 第40-43页 |
·各站址地质、水文、气象介绍 | 第43页 |
·系统方案和规模 | 第43页 |
·站址情况比较 | 第43-47页 |
·站址及接入系统方案初步比较 | 第43-47页 |
·出线条件 | 第47页 |
·拆迁及赔偿 | 第47页 |
·交通运输与职工生活 | 第47页 |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几种变电站站址选择 | 第47-53页 |
·层次分析法介绍 | 第47-50页 |
·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变电站站址选择评价指标体系 | 第50页 |
·运用Delphi 法评价体系内各指标 | 第50-51页 |
·运用Delphi 法确定各地址的得分 | 第51页 |
·综合推荐意见 | 第51-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5章 邯郸永和220KV 输变电工程技术条件分析 | 第54-63页 |
·电气部分 | 第54-57页 |
·电气主接线 | 第54页 |
·短路电流计算及主要设备选择 | 第54-55页 |
·绝缘配合及防雷接地 | 第55-57页 |
·电气总平面布置 | 第57页 |
·监控系统及二次接线 | 第57-58页 |
·控制方式 | 第57页 |
·直流系统 | 第57页 |
·元件保护 | 第57-58页 |
·安全监视系统 | 第58页 |
·消防系统 | 第58页 |
·土建部分 | 第58-60页 |
·总平面布置及征地 | 第58页 |
·设计的主要技术条件 | 第58-59页 |
·站区总布置及交通运输 | 第59-60页 |
·水工及消防部分 | 第60-61页 |
·所区水文地质条件 | 第60页 |
·供水方案 | 第60页 |
·排水系统 | 第60-61页 |
·消防系统 | 第61页 |
·暖通部分 | 第61-62页 |
·概述 | 第61页 |
·气象参数 | 第61-62页 |
·空调、采暖 | 第62页 |
·通风 | 第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3页 |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69页 |
详细摘要 | 第69-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