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下的海阳秧歌研究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目录 | 第8-10页 |
| 引言 | 第10-13页 |
| 第一章 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海阳秧歌 | 第13-25页 |
| (一) “秧歌”概述 | 第13-15页 |
| 1. “插秧歌”说 | 第13-14页 |
| 2. “阳歌”说 | 第14-15页 |
| (二) 海阳秧歌的发展历程 | 第15-25页 |
| 1. 海阳秧歌的萌芽期 | 第16-19页 |
| 2. 不断改革的海阳秧歌 | 第19-21页 |
| 3. 焕发生机的海阳秧歌 | 第21-25页 |
| (1) 专门的传承人出现 | 第21页 |
| (2) 流派纷呈,多姿多彩 | 第21-22页 |
| (3) 焕发生机,备受瞩目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具有淳朴民俗风情的海阳秧歌 | 第25-35页 |
| (一) 重视对人之性情的陶冶 | 第26-29页 |
| 1. 重礼尚义的文化内涵 | 第26-28页 |
| 2. 本真情感的体现 | 第28-29页 |
| (二) 崇尚“大”美 | 第29-30页 |
| (三) 大众化的“狂欢” | 第30-32页 |
| (四) 对海洋的崇尚 | 第32-35页 |
| 第三章 具有独特审美特征的海阳秧歌 | 第35-51页 |
| (一) 生活化的叙事方式 | 第35-46页 |
| 1. 来自日常生活的人物形象 | 第36-40页 |
| (1) 寄予百姓理想愿望的乐大夫 | 第36-37页 |
| (2) 富于生活情趣的货郎与翠花 | 第37-38页 |
| (3) 表现百姓爱憎的锢漏与王大娘 | 第38-39页 |
| (4) 表现百姓美丑观的丑婆与傻小子 | 第39-40页 |
| 2. 诙谐而口语化的唱词 | 第40-43页 |
| 3. 反映民众生活的故事情节 | 第43-44页 |
| 4. 通俗化的叙事结构 | 第44-46页 |
| (二) 大众喜闻乐见的歌舞形式 | 第46-51页 |
| 1. 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音乐 | 第47-48页 |
| 2. 形式多样的舞蹈表演 | 第48-51页 |
| 第四章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阳秧歌 | 第51-63页 |
| (一) 海阳秧歌的大众审美价值 | 第51-56页 |
| 1. 在审美中传承民间文化 | 第51-52页 |
| 2. 在审美中建立和谐的百姓邻里关系 | 第52-55页 |
| 3. 在审美中满足大众娱乐需要 | 第55-56页 |
| 4. 在审美中实现积极的教化功能 | 第56页 |
| (二) 海阳秧歌的传承和保护 | 第56-63页 |
| 1. 当前海阳秧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 2. 海阳秧歌的保护和传承 | 第59-63页 |
| 结语 | 第63-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